首页 -> 2008年第7期

高中作文教学新探

作者:陈 琰




  中学作文教学长期侧重于传授作文知识,讲作文技巧。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作一些相机点拨,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喋喋不休大谈作法,而不注重开启生活、情感这一源泉,那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为对大部分高中生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写作技巧或是无暇顾及,或是根本没有体会。如果学生连文章都写不出来,那些技巧之类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
  其实,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作文技巧,而是题材匮乏与写作激情的缺失。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写作”部分对教师的要求是:“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可见写作欲望的激发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因为只有当学生觉得写作不是别人的要求而是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通过写作得到体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可以藉此得到释放时,他的文章才会真正写好。因此,我们要把作文教学的重心从单纯的写作技巧指导转移到提高写作兴趣激发写作欲望上来,把重心落在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上,
  以下是笔者“淡化写作技巧,激发写作兴趣”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命题:从学生实际出发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命题是关键。命题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替他们设身处地着想,善于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生活、关心的问题等角度出发,捕捉写作的题材,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针对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我让学生以《寝室变奏曲》、《放假之前》等题目展现他们的生活场景和感触;根据他们喜欢思考一些富于哲理的问题这一心理特点,我尽量考虑那些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但是又不至于太枯燥的题目,比如《花开不只在春天》、《该怎样理解爱》等题目。这些命题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希望探讨的问题有关,使他们有倾吐为快之感,写起来就有劲。
  
  二、指导:注重写作情绪的酝酿
  
  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起成年人来当然不够丰富,但也并不是白纸一张。作文指导应该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
  一次,我让学生写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在这一堂作文指导课上,我撇开一切写作的技巧不谈,而是印发了历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并且穿插介绍其中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最后我还念了自己写的有关感动的一段话作为写作的引子:
  “只要有一颗善感的心,可以感动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也许是父母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背影;
  也许是朋友一句安慰的话语或者一个谅解的眼神;
  也许是一个在人们耳边流传的故事;
  也许是一幅让人静穆的油画;
  也许是在书间流淌的几行字:
  ……
  我不知道什么事什么人什么话会打动你的心,但我确信你一定曾经感动过,请你拿起笔,在属于自己的方格纸上记录下自己曾经的感动。”
  在接下来的作文课上,抱怨的同学少了,为字数讨价还价的也少了,大部分同学都在静静的思考。而这次的作文中作假的也少了,字里行间多了一份真诚。
  
  三、评价: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尝试让学生参与批改与讲评,这也是一个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办法。这种做法既减轻教师的负担,阻止模式化的评语泛滥,又有利于缩短改作的时间,使得讲评更加及时,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评价作文时,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大胆抒发对作文的看法。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判定一篇文章的优劣,仅靠教师个人说了算,这是不对的。有时候,以学生讨论的形式来给一篇文章定性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因为他们自己参与了讨论,最后的结论是他们自己定度的。并且,可以使作文讲评课堂更为活跃,学生对作文的感悟能力也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增强。反过来可以增进学生的写作兴趣。
  其实,作文更多的则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燃烧与释放,或者说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老师着重开发同学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源泉,从而使同学们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会最深的,而不是按老师讲的一般套路去刻意虚构。确实,有丰富的生活,有强烈的表达动机,才有写出有自我风格的好作文。
  陈琰,教师,现居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