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自改互评搞好作文教学

作者:刘克松




  作文有效教学是课改的一大追求,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然而,实践证明,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了,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一到作文教学上,许多语文教师一直为其教学的“高耗低效”所困扰:教师辛辛苦苦地改,学生冷冷淡淡地看,一瞥了之;更有甚者,连看都不高兴看,完全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长此以往,结果是学生被动地写,老师机械地改,恶性循环,收效甚微,不仅教师费力不讨好,学生的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严重挫伤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其教学的有效性根本无从谈起。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作文的有效性,让学生愿意作文,喜欢作文呢?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必须确立正确的教学观,依据教育心理学和“有效教学”理论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把它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和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否则,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语文新课程目标的达成,需要许多因素的决定。在学生作文能力培养方面,就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作出努力责无旁贷。那应该从何处着手呢?笔者在指导学生自改互评作文方面作了一些大胆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读改结合,读中自改。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精辟地说:“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所以在学生完成初稿后,老师要针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改要求,学生按照这些要求,开始轻声朗读,从标点、错别字到不通顺的句子,自己审核自己修改,往往一遍不够,可读两遍甚至多遍,每次复阅检查时,力求把问题找到,尽力加以纠正,包括增、删、调、换。然后出声朗读,避免漏字、笔误、停顿不当、语法错误等毛病,还可以读出哪儿的用语不恰当、描写不细致、感情不够充沛等不妥之处。最后比较推敲,对照题目边读边想,修改文章谋篇布局方面的错误,看题目有否脱离写作要求,看内容有否紧扣题目来写。抓住本次写作重点进行修改,这样能有的放矢,改得合理准确,使之内容丰满。
  
  二、集思广益,分组互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文章不厌百回改。虽然有些好的文章是一气呵成的,但更多的好文章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学生毕竟自改的能力有限,对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易觉察,往往找不到错处,改不出来,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时就要发挥学生互改互评的作用。自改完成后,老师把学生按照学生作文能力和水平高低组成小组,一组4—6人,作文水平高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处理组内作文评改时出现的一些拿不准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具体做法是:1.每人批阅一本,从文题、文体、书写到布局创意,尽自己所能进行修改,也可小组共同分析病因,讨论修改。2.从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和文章的主旨以及读者最欣赏的句子和理由与给作者的几点建议这几个方面来写评语,既要肯定欣赏别人的长处,又要委婉地指出别人的不足。3.署上读者大名、本次作文的印象分。4.根据读者的评语,作者最后要及时给出反馈。老师只有给了学生互评的具体做法和要求,学生才能做得有效准确、有条不紊。实践证明,学生自改互评,乐此不疲,真有“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感觉。
  《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探索有效策略,把自改互评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刘克松,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