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逆转式结尾写作方法例示
作者:王金柱
一、屡布疑阵解冲突。即前面反复强调、大力渲染的问题,通过矛盾冲突或者设置各种疑问的铺垫,终于得到化解,就在问题得到解决的那一刻,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产生与当初追求目标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就在读者想问个究竟时,作者已经停笔结束全文,从而使文章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如沙叶新的《陈毅市长》围绕着陈毅要与化学家齐仰之见面商谈办化工厂的问题,巧妙设计出了“接”与“不接电话”、“见”与“不见”、“接待”与“不接待”、“谈”与“不谈”、“限三分钟”与“延长片刻”、“谈三十分钟”与“三天三夜”的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等到这个清高固执的化学家自己主动“扯下‘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字条,撕得粉碎”,要求谈“三天三夜”时,故事情节出现大幅度的逆转,一直要来谈、嫌三分钟时间不够的陈毅市长居然又不谈了:
不,我马上要赶到发电厂去,连三秒钟也不能耽搁。
故事戛然而止,作者并没有交代陈市长要去发电厂干什么,这样就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包袱和悬念,吸引读者往下阅读和思考,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根据情节,任何一个读者都能够明白他要去干什么,一个工作紧张繁忙的市长形象跃然纸上。
二、意此言彼巧接通。即表面上在叙述一件与甲事物丝毫不相干的乙事情,结尾却通过一句话将二者接通,使乙事情突然变成甲事物的事情,使事物由一面转向另一面,使文章主题、立意上出现新的变化,给人新鲜而深刻的感受。某学生作文《讲台下的风采》,初稿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口吻虚构出一个老师在山村砍柴挖煤帮助学生上学的形象,作者是一个小学女生,由于对成年人的生活没有真实的了解和体验,初稿写得很平淡,有关砍柴挖煤的细节写得破绽百出。为了使该学生作文获得提高,笔者指点学生增加了一个结尾:
当父亲向我讲起他这段往事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在南方打工的他每年都要回一次家乡的原因。看着他微驼的背和执著的眼神,我忽然觉得:我第一次认识了父亲。
这样在结尾处用“当父亲向我讲起他这段往事的时候”一句话将这个山村教师“他”与“我爸爸”接通,将上面的故事由“我”的叙述变成了“我爸爸”的讲述,使平淡的叙述在情节上出现出人意料的逆转,将老师挖煤赚钱帮助学生上学虚写成了“我爸爸”到南方打工赚钱支持老家的学生上学,这样就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了,作文也就推陈出新了。
三、出人意料新结局。即行为的目的、过程与事情的结果截然不同,通过对过程的详细描绘,对后来出现的结果进行大量的铺垫,从而大出人的意料之外,启发人深刻思考。例如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极力描绘一个老人在大海中与鲨鱼搏斗的过程,最后带回的只是一付鱼骨架。结尾:
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旅游者,有个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见在一些空酒瓶和死梭子鱼之间,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条巨大的尾巴,当东风在港外不断地掀起大浪的时候,这尾巴随着潮水起落、摇摆。
“那是什么?”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
“Tiburon(鲨鱼)”侍者说,“Eshark”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
“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产生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人思考:一番生命的搏斗只收获一付鱼骨架,最终它只能成为将被潮水冲带走的垃圾,老人一无所获,他究竟值得不值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又睡着了”、“梦见狮子”的情节?这样启发读者要透过现象看到故事的本质。
王金柱,教师,现居陕西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