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提高阅读能力方法谈
作者:尤加香
1.创设情景,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如我在教《春》这一课时,让学生齐声合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导入朱自清先生的《春》,欢快的歌声把春天的气息撒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学生的情绪立即兴奋起来,一下子走进文章的意境。在教《安塞腰鼓》的初始阶段,我让学生用手敲打腰鼓,同时播放“隆隆”的鼓声,从实物展示到视听感受,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走进腰鼓的世界。这样的情景创设,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在教学《安塞腰鼓》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厚重的历史,我引导学生给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黄土高原仅仅生养了这些打鼓的后生吗?你知道有哪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来自黄土高原?你知道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发生在黄土高原?”又如在《春》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仿佛自己轻轻漫步在开满鲜花的果林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联想来写花香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我补充了杜甫的《春夜喜雨》,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非常有兴趣,通过这样的扩展,让学生比较阅读文中的“春雨图”,使学生加深并拓展了对课文的理解。……这一系列问题激起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3.营造读书气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主要通过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另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1)每节语文课开始,让同学朗读《每周一诗》养成阅读习惯。(2)分组竞赛比高低,增强竞争意识。(3)提出疑问设悬念,培养思维习惯。(4)演讲故事练口才,培养口头表达能力。(5)精要分析明主旨,在朗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等。
4.加强记诵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记诵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些文章不是一读就可以理解清楚的,也不是单靠老师讲就会理解透彻的,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把这些内容烂熟于心之后,就能无师自通,体味到作者所用语言材料的匠心,加深对作者弦外之音的感受,领会作者行文的真谛。
例如,在讲授《马说》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表面上是说千里马由于食马者的无知,导致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悲惨结局。其实作者是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来借马写人。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会挖掘人才,不会培养人才,不会重视人才,最终造成许多有才之人白白被埋没的社会陋习。学生要真正领会文中作者表达的这一情感,除了老师在堂上作出恰当的点拨以外,要求学生通过背诵本文,以加深对课文写作目的的理解。通过检查,同学们对本文的理解很透彻,这也归功于学生对本文的记诵理解。
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只要充分发挥我们教师的指导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强化训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心读书,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循序渐进地提高的。
尤加香,教师,现居安徽灵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