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语文教学与健康教育

作者:韩森森 邓明国




  新世纪,是竞争尤为激烈的世纪,也可以说是心理竞争的世纪。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长的前提条件。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
  
  教材课文体现出自然美、生命美、哲理美、人性美,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美的德育因素,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分解和组合,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
  1.读中激情。情读是语文教学之灵,更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读能以声传情。尤其是优美的散文、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扣住重点语句、段落进行重点品读,引导学生体验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而感受文章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激起学生求知的激情、创作的激情……
  2.以境化情。心理学专家认为,人的情感是在情景中产生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进而加深学生心中的情感体验,如《山中访友》一文,文中描绘了瀑布大哥、山泉姐姐、白云大嫂……情态各异的景物,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画面的演示和音乐伴读等手段,使学生充分体味自然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丽多情;当然,教师也可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营造优美情景,达到以境化情的目的。
  
  二、大力运用成功激励,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构建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本身的自信感,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积极的探索者。
  在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言,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首先加以肯定:“你讲得很好”,“你太棒了”,“你理解得非常到位”,“很精彩”……教师还应注意多给反应慢的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一些等待和提示,如“你答题的思路很好,还要大胆些,勇敢一些!”教师的这种做法无疑可以重新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索欲望,使学生学会悦纳自我,增强自信。
  我们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常是因难以实现学习目标而产生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调整提问方式,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如一部分学生讨厌作文,教师应取消对作文的字数限定,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题材,使学生有内容可写;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教师应主动地点点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消除自卑心理,树立向更高目标努力的信心。
  
  三、激发学生的需要心理,引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心理学家波果斯洛夫斯基提出: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需要心理呢?
  1.指导阅读方法。语文教师应适时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应的阅读方法,如在书中圈点勾画;做内容摘要和知识卡片;写读书笔记和写读后感;剪贴积累……
  2.提供交流机会。语文老师可采用演讲、摘抄、展评等形式,让学生将阅读心得进行交流、评比,对优胜者在全班表扬奖励。这样,学生既体验了阅读的乐趣,又使其取长补短,使读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件其乐无穷的事。
  3.推荐优秀读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文课的学习需要,向学生推荐那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如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鲁滨逊漂流记》、王蒙作品、余秋雨作品选……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择。
  
  四、鼓励学生质疑、创新,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一直以来,几十个学生在同一教室,同一时间听同一位教师讲课,完成同样的作业,回答同样的问题。这“统一100”的做法,简直就是桎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语文教师必须摆脱这种桎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创新,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好奇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新颖而不枯燥乏味的问题,让学生大胆设想,充分讨论,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答案。对学生通过合作性学习得出的结论,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充分肯定,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感、成就感。对学生的创见要及时鼓励和褒扬;对学生的异见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对学生的误见要充分宽容和疏导;对学生的高见要充分肯定和赞赏。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能有机并适时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韩森森,邓明国,教师,现居湖北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