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说明文中协作教学的运用

作者:周彩云




  协作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互相团结协作来完成教学的一种方法。有一个环节:读书见疑,就是让学生读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里的提出问题与启发式教学中不同,是学生提问。因此常会出人意料,让人始料不及。这种现象在说明文教学中尤其突出。如讲《蜘蛛》,学生就提出:蜘蛛为什么只吃汁液?答案是如人吃米面而不食糠麸。显然答非所问。如此专业的问题,三言两语未必说得清楚,有些老师也不明白,怎么办?说明文教学中,面对这些问题,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或能解决尴尬局面。
  一、博览群书。“书到用时方恨少。”说明文教学尤其如此。说明文内容会涉及许多行业的专业知识,而且有些知识离我们现实生活很遥远,甚至很抽象。要讲明白,首先得自己明白,这就需看书,而且要看各种各样的书(这里仅指各类专业的书。)看书关键在平时,要时时看,不管当时用得着用不着,拿来看看,开卷有益嘛。平时看多了,积累自然就多了,大脑里储存量也就丰富了,关键时候就能派上用场。如“蜘蛛为什么吃汁液”问题,如果我们联系生物学知识就知道,蜘蛛的嘴像蚊子的嘴而不像人的嘴。这样学生便会茅塞顿开,不会再刨根问底了。为此,我深深理解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俗语的内涵。
  二、精心准备。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课前精心准备。准备不仅指课前的钻研教材和备课,更重要的是准备学生。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技能,推测出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做好归类。特别是那些按常规教学方法会被忽略的问题,一定要在课前准备好。否则上课时一旦出现这类问题,就会措手不及,或答非所问。同样是讲析《向沙漠进军》一文,学生提出:沙漠地区并非靠近赤道,为什么其年日照时间还比更靠近赤道的长江流域的年日照时间长?冷不防提出这个问题,着实让我有些惊慌。经过一番思考整理之后我给出了答案:“日照时间不仅与当地的经纬度有关,还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有联系。”关是闯过来了,可我也不得不庆幸自己课前有所准备。否则可能要出丑了。同时,精心准备还可随时查漏补缺。学生没问到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可适时补充。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每堂课都这样,哪有时间和精力?协作教学,不仅体现在师生协作,生生协作,还有师师协作。前两者在课堂上都能体现,师师协作则体现在课前准备中。
  三、因势利导。尽管做了精心准备,但毕竟是人脑,储备的知识有限。当学生提出你根本没准备或一时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时,怎么办?这时要敢于突破自己原有的设计,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如讲《向沙漠进军》:林木为什么能减小风速的70%-80%?要解答这个问题,老师加学生也未必能说个子丑寅卯。与其说不明白,不如索性来个难得糊涂。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解决。学生可以买书,打热线,上网,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权当是一次语文实践活动。随后还可以就此出一期板报。既解决了问题,又增长了才干,还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一举多得。
  四、加强练习。关键要靠落实,这就需要训练。在训练中教师要做到信、让、引,学生要做到三个“动”。所谓信,就是信任。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刚开始时学生可能放不开,也可能提一些无价值的问题,这时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多肯定他们的提问。让,即让出主体地位,把它归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就让学生唱主角,让他们自己撑起课堂这片蓝天。充分信任学生,让出主体地位,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最难把握的环节还在于引。关键之处要引得恰到好处;重点之处要引得水到渠成;主旨之处要引得画龙点睛。当然这一环节要与老师把握教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功相联系,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心应手。
  三个动即“动口读书、动脑提问、动手总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熟读课文,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把握文章的主旨。在读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说读书是基础,提问是关键,那么总结应该是对前两者的升华。学习一个时段之后,对相应的课文,提问的技巧进行总结。找出规律,才能指导以后的学习。
  协作教学中几个环节需要师生的配合,这就充分体现了协作的精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诚然,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灵丹妙药。要使说明文教学开展得得心应手,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周彩云,教师,现居湖北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