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巧用熟语释古文

作者:方 艳




  高考语文试卷文言赋分一般为23分。按150分比150分钟的比例,整个文言试题的完成时间不得超过23分钟。除去书写卷头、填写答题卡和检查全卷的时间,文言试题一般应控制在20分钟左右完成为宜。据调查在20分钟内考生一般要花去10分钟以上的时间去读原文。碰上理解难度大的文言选段,花费的时间还会更长一些。没有耐心的考生往往没有读懂原文就去匆匆答题,结果导致文言部分严重丢分。
  一般说来,考生读懂文言选段的措施是:
  
  一、调动文言知识储备,产生迁移,以熟套新;二、利用选段下的注释,一一对应,以注释文;三、利用题目中的信息,逐项排比,以题解文。
  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在文言阅读中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但由于信息来源多头化,加之内容驳杂,一般考生阅读文言选段的速度仍然很难加快。其实巧妙地利用现代汉语中的熟语去解释文言,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熟语,按词典意思解释指“只能整体应用,不能随意改变其形式和成分,往往也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的固定词组,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212页)。但广义的熟语外延应比这还广,它指广泛活跃在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词语。文言阅读,充分利用熟语中双音节词保留的文言孑遗,去诠释文言词语,便会让考生顿开茅塞,让文言选段语词难度浅表化,大大地提高读懂文言选段的速度。
  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和演化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逐步变为双音节和多音节词。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种现象最为明显,那就是古汉语中的许多同义词,在现代汉语中被合并成了双音节词。如《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朋”和《论语·季氏》中“乐多贤友”中的“友”,在现代汉语中合并成了“朋友”。又如《过秦论》中的“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和《汉书·晁错传》中的“上招贤良”的“招”,在现代汉语中合并成了“招致”一词。“朋友”、“招致”等词高中生口熟能详。但当这些并列式词中的一部分出现在古文中时,便又感到陌生了。阅读文言选段时如果能将熟语中的这些双音节词同文言中的单音节词挂上钩,应试阅读文言选段时可以少看注释,平时的阅读中也可以少查字典,大大地提高文言阅读的速度。古今词汇的这种现象,为文言阅读提供了以今释古、化难为易的途径。同时利用现代汉语中一个熟悉的同义并举的双音节词语,可以在A篇中用甲释乙,也可以在B篇中用乙释甲。例如:
  
  根据上例可以看出,明白了文言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之间的这种对应传承的关系,文言阅读时就可以用一个双音节词去两面关照。如“因循”在“因遗策”中可以用“循”去替换“因”,在“循绳墨”中可以用“因”去替换“循”。此二处,因、循皆为因循之意。
  古今汉语虽有差异,但传承相依是它最大的特点,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就可以走近古人,走近古文化,文言就会变得明白如话。
  
  方艳,教师,现居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