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做一盏路灯

作者:欧晓凤




  这里,离市区只有八公里。
  市区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这里二十年了,仿佛一如既往,通往市区的路面没有拓宽,煤灰有增无减,桌面总有拂不去的尘土。只是在小雨的心中,这些都是次要的,唯有一成不变的学生,才是小雨心中化解不去的愁,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也不好。其实小雨教书是认真的,一篇篇课文都是极好的文章,打动了小雨,打动了一部分学生,但学生的行为、习惯并未见有多大的改变。清晨,在迎春花绽放的旁边,亲爱的学生们,脏着一张张脸嬉戏着,可是,小雨心里可惜:他们的作业本上字东倒西歪,还有那么多的叉;书,老师规定的还没背完;上课的内容还没消化……部分学生中午不回家便吃一碗素米粉,或吃一碗煎洋芋,他们的脸少了孩子般的红润,他们的眼睛少了一些灵气,他们的衣裤有的已分辨不出颜色……经年之后,小雨就有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慨。
  如今,小雨的女儿也和他们一般大——市区初三在读,但小雨的女儿回家告诉妈妈的是:“今天考试,错了一道填空题,要扣两分呢!”“妈妈,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物理得93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曾经几何女儿对待学习有如别人玩耍一般快乐:比如解出一道数学题;听背一段《新概念英语》;用塑料杯装水放盐搅拌;间或看一篇文章,画一幅国画,听一段音乐……而今作业多了,女儿才有了些许抱怨。小雨唯一能做的便是给女儿一个拥抱。小雨一直在想,现在教育是否有了问题:学生厌学,老师家长还要拼命补;抄作业现象严重,老师却认为自己布置的作业少。哎!小雨叹了一口气,自己布置的作业真的不多,学生说:“是不多,但每科加在一起就多了。”看看学生的作业,学生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心不静啊!心思没在学习上!小雨请教女儿,你怎么能静下心来?女儿一脸的灿烂:“学得懂呗。”其实小雨知道女儿是因为学得懂而有了兴趣,反过来又因为有了兴趣而学得懂。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却困难。改变真的很难!他们从小受父母忽视(缺失父母的关注——婴幼儿时来自父母的抚摩,稍大一些时来自父母的拥抱、聆听、尊重,成长过程中的鼓励等),他们实际上是如此的渴望受到关注,所以课堂上搞笑,甚至哗众取宠,而学习上的出类拔萃实际上也是可以让他们自信、自尊,受到老师、同学、父母的关注,但学习的提高是枯燥的、漫长的,其间,要忍受寂寞,苦其心志,劳累身心等,于是小雨感到做老师是悲哀的。无力改变的悲哀!正如鲁迅弃医从文,而鲁迅选择文学,却也是选择了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试想,改变一个人都何其艰难,更何况鲁迅想要改变的是当时整个中国人麻木的灵魂。
  小雨在教室里放慢了讲话的速度,有时一句话讲了三遍到四遍,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听懂,听进去,但小雨无论如何把速度慢下来,还是感觉自己走在了前面,学生在身后,他们用小刀“雕刻”,他们抠指甲,他们用很多别字写纸条,画奇形怪状的画,或者睡觉。书中风景虽美,他们却不愿走进去,作为教师,面对这样一群学生,还没有竞争,就有了挫败感。小雨的悲从此就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为学生的“悲而不自知”而悲,一方面为站在讲台上无力而悲。小雨觉得自己就像一盏路灯,有亮光却昏暗,小雨有时想,自己也许就只能做一盏路灯吧。但小雨却常常因为照不远而心怀愧疚。
  于是小雨成了一盏心怀愧疚的路灯。
  小雨站在教室里,看着他们无法聚焦的眼睛,小雨把眼睛望向窗外,窗外新绿,远处炊烟突起,袅袅升空,雨后空气清新,春暖乍寒,小雨感叹,每一天都是新的呢,许多学生却打发着春光,看不见阳光和雨露,只怕将来回首会有道不完的悔和恨。小雨想起了自己的初中,对他们就有了同情。小雨记得初中听不懂物理,便常常“神游”,因假期作业多而大多不会,便胡乱填满——要的就是“满”。如今的悔和恨,像天空中的阴霾仍久久不散,小雨的这种感觉不知如何才能传递给学生:学习贵在认真,学习真的是为自己,学习真的是可以让自己变得聪明和睿智。
  许多学生一如既往。小雨的心便在空中悬着,感觉到了累和痛。也许他们是真的快乐?小雨只是希望他们不要荒掷了自己三年的初中生活,那是人生重要的一段路呢。小雨看许多书,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也给学生读一些书,像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希望叫醒学生的耳朵,希望他们像海伦·凯勒一样用心去感知周围的一切:大自然的美好,世界的奇妙,父母的唠叨,老师的殷切期望,同学的情谊……或者走进书海,做一个真正的智者。
  也罢,就做一盏路灯吧,小雨对自己说。
  欧晓凤,教师,现居贵州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