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方法例谈

作者:曹宽荣




  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也能使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语文课堂日常提问的现状显示:提问功能的发挥往往不能实现提问的行为价值,教师的提问,往往并不是完全建立在教学内容和思想的基础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问题的设计粗放,实效不高,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益处不多,等等,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本文拟就本人的实践体会谈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几点拙见:
  
  一、巧用矛盾 激活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或读课文从中寻找,或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搜索,或和自己的同伴讨论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踊跃展示自我,无形中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为什么又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同学们通过看书思考交流,明白了“我”能够看出老师是绝不会打“我们”的,观察到“教鞭好像要落下来”,但却“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而且随着大伙的笑声,“她也笑了”。对于学生的淘气,她似乎发怒了,但是“轻轻地敲”表明她怒是假,爱是真,于是师生都发出了会心的笑。这些举动神情、心理活动的的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也表现了“我”对蔡老师的热爱和依恋。
  又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这么两句话:“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俭约、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变直为曲 激发兴趣
  
  俗话说,“问得直则笨,问得曲则巧。”完全循着课文的情节设计提问,从某种角度说,这是直问。如果教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直截了当的设计,而是问在此而意在彼,这便是曲问了。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因而教师要善于变直为曲,巧用“曲问”,这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大大增加思维容量,促使学生心智的发展。
  钱梦龙老师在教学中就很注重“曲问”。他在上《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一个经典的“曲问”:“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从侧面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课堂兴致盎然。这样的曲问在钱梦龙老师的课堂中比比皆是,他的教学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问得经典。
  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讲到三味书屋的生活时,我不是直接问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表现在哪些方面,而是这样问: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学习环境、教课先生、学习的内容上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种儿童教育?这样提问,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寻找答案。
  变直接提问为曲折有效地提问,既能使学生透彻理解课文、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体验到课堂的乐趣。
  
  三、分层设问 循序渐进
  
  分层设问是指在提问中注意提问的层级性,通过问题形成教学的思维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同“悦”)以解。”(《礼记·学记》)这是说,教师善于提问的,好像攻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从脆弱的部分入手,然后再砍伐那坚硬的部分,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愉快接受,理解各个问题并作出准确的回答。教师发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它需要执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又如在教学《繁星》(巴金)时,针对“朗读体会,品味语言”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找出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看繁星的不同感受,谈谈这些感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星星对我眨眼说明什么?(3)为什么它们要小声说话?(4)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星星的什么感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到本文的重点,体会巴金看繁星时的感受及文章意境,优美的语言。
  
  四、兼顾全体 培养能力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教诲。教师应该给每位学生机会,对学生一视同仁,以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忽略成绩一般的或较差的学生。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困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提问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联想与创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从而扩展知识领域。如在教《最后一课》时,可以提问:“小弗朗士在放学以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多动脑筋,注意在其有效性上下功夫,就一定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曹宽荣,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