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巧用双主原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作者:王相华 邱 健
我们知道,一个高明的导演,往往能使演员的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也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也就是说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老师的“导”。教学中我们通过恰当的点拨,热情的鼓励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指导,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思维活跃、敏捷而又持久。
1.善“诱”。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好象向导引路,循循善诱于前,学生孜孜以求于后,在生动和谐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精心设计导语。因为巧妙的导语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一把“金钥匙”,能把学生引进艺术的殿堂,使他们流连忘返而不知疲倦。另外,在学习著名作家的作品时,我们常常在简介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之后,补充介绍作家的一些著名作品的梗概,并告诉学生这些作品将在高中或大学课本中出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外阅读兴趣,从而开拓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加持久。
2.善“点”。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在学生将悟未悟的节骨眼上,进行“点化”。如教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我问学生:“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学生?”有的学生回答:“鲁迅是一个好玩的学生。”有的回答:“鲁迅是一个好问的学生,但课堂上不认真学习,偷着画画。”这些回答只从文章表面理解却没有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我于是启发:“鲁迅在百草园可以捕鸟、拍雪人、拔何首乌根等仅仅是写他好玩吗?鲁迅在三味书屋偷着画画仅仅是写他不认真学习吗”?学生马上进行热烈讨论,最后由一名学生进行了总结:鲁迅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却不愿受封建教育束缚的学生。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我接着让学生看练习中鲁迅在三味书屋的三个故事:“读书三到”“君子自重”“书桌上的‘早’字”。学生看完后恍然大悟,原来鲁迅并不是一个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而是一个学习有法、勤奋好学、有错必改的学生。我不失时机地加以点化,任何人成才并不是只凭自己的聪明,他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还必须有珍惜时间、勤奋刻苦的精神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分析文章也不能仅从几句或几段话中去揣测作者的写作目的,而应结合课文有关资料从整体上去理解。课堂上只要教师坚持适时、准确的点拨,一定会使学生思维能力由单一、片面、表面逐渐向多元、全面、深入发展。
3.善“导”。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名人名作,其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极近完美,在阅读这些文章时,我们不但要求学生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而且还引导学生领会结构特点及表现手法,透彻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把它们当作思维训练的材料,组织学生争论,各抒己见,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闪耀,促使各种创造性见解的产生并及时指导学生进行跟踪作文训练。让学生借助想象,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运用多向思维观察生活,捕捉作文的灵感,写出同题作文或把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进行改写或充分利用想象给人物命运、文章开头与结尾进行重新设计。这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多向思维训练,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他们写作创新的欲望,使学生写作好象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开阔了学生思维空间,拓展了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新颖而又奇特。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但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否则,教师自导自演,把学生当成“观众”,同样达不到良好的效果。俗语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只有使学生的“演”与教师的“导”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4.善“疑”。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解决疑难,寻求答案,在不断的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①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接着,教师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好的加以表扬。刚开始,学生提问题可能局限于文学常识、字词及现成的课后练习题。这时,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因势利导,使学生明确什么体裁的文章该从哪里入手,从而抓住核心内容去提问,进一步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水平,使学生思维能力向更深层次发展。
②当学生能够踊跃提出各种问题的时候,进一步要求提高问题的质量,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如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利用学习小组或全班小组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可做适当点拨。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发动学生课外查资料解决,或由老师帮助解决。此种方法是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讨论中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这种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的探讨式讨论,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善“练”。练习的设计要具科学性、广泛性。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能开动脑筋,解疑排难,有效地锻炼思维能力。要尽量避免不动脑筋的机械练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①每课练习的设计法。一篇好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多彩,激人奋进,其结构安排或表现手法往往也独具特色:或层层铺垫,或悬念重重,或使用对比、比拟、烘托、伏笔等多种表现手法,这样就给学生每课的练习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学生可参考课后练习的形式,将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并举,抓住重要知识点,设计每课练习。学生对练习设计的过程,也是对文章内容与形式深刻挖掘、创新的过程。
②单元、期中、期末练习设计法。学生学完一个单元、三个单元或全册后,根据单元学习综合出重要知识点,参考《新课堂》《轻巧夺冠》中单元、期中、期末练习的形式就可以模拟出每一单元、期中、期末练习题,注上出题者姓名,然后互相抽签,抽到谁的就做谁的模拟题。为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他人,出题者一定会挖空心思,精心设计练习题。在设计的同时也将重要知识挖掘出来并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学生设计模拟题时,必须及时提醒学生不要出怪题、偏题,要结合重要知识点来拟题。然后利用综合课让学生答题,并让出题者批改。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好的模拟题以及富有创意的答题教师都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使学生的练习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6.善“评”。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除了在阅读与写作中进行训练外,在对学生日记的分析与点评的听说训练中更能得到锻炼。每节课前五分钟,学生由于课间活动的影响,很难马上进入思考状态,这时组织学生展开对日记的分析,就能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方法是:学生每周写二到三篇日记,按序号进行交流,每节课交流一至二篇。交流时,要求交流者做到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流畅自然;听者灵敏地吸收精华,展开记忆、联想、分析,然后敏捷地组织整理,选用恰当的语言,对交流的日记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评论的内容可以是遣词造句的优劣,文章内容的概括,语句是否生动形象,中心是否鲜明、准确,开头结尾写法是否新颖、独特,文章的表现形式是否富有特色等。评论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中准确而富有创意的评论可组织学生拍掌欢迎,以示鼓励,期终评出“优秀评论员”十名,激发学生参与评论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双主”原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引进艺术殿堂,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探求知识的真谛,不断获取知识“瑰宝”,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为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开拓型的创造性人才而勇于创新、拼搏进取,这正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
王相华,邱健,教师,现居山东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