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中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

作者:高 玉 魏其波




  从中外文学教育发展的过程能够看出,从文学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文学教育,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教育的发展,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发达国家不仅通过发达的教育培养适应大工业和高科技生产的劳动者,而且还培养具有文化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高素质公民。我国正在为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达社会而奋斗,应该在人才培养上有更高的标准,这样才能一代代地去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这其中文学教育的巨大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中学文学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应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中学文学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以及文学自身多层次,多侧面的结构体系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所以,如何实施文学教育则需要进行专门研究与规划,而且肯定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实践才可能建立起相对完备的中学教育体系。那么在目前国家课程体系中,只有语文课能担当起文学教育的任务,而语文课还负有其他的教育教学任务。怎样处理好语文与文学的关系,还受到语文课相关的法规政策、目标计划等方面的制约。
  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进行中学文学教育除要具备上述各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外,在具体做法上应将文学教育看作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专门研究它特有的规律性。在对其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后,才便于考虑他在语文课中的位置及其他方面相互配合,发挥学科整体效益的问题。在此先就进行文学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谈些粗略的看法。
  
  一、与时俱进 端正认识
  
  如何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新一代公民,使他们既具备建设新时代的知识与能力,又能度过更充实、更愉快、更有价值的人生,这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素质教育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是,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学教育却因还没有根本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摆不到应有的位置上,以至于本应主要承担文学教育任务的语文课仍停留在单纯的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技能上,而忽视语文课中文学性应具有的展示社会生活,陶冶精神情操和培育审美素养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对语文的兴趣日益淡薄,从中认识不到语言作品的美妙之处,体会不出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更谈不到由此受到心灵的震颤和感情的洗礼了。这样精神世界如此贫乏,文学素养如此欠缺的人怎能感受到未来世界社会生活的色彩斑斓与美好幸福,怎能通过欣赏美、创造美而获得生活的乐趣、精神的满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呢?
  从社会发展来看,将来的人们肯定普遍具有更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但应注意的是,我们对“文化”的理解不应仅停留在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心灵、情感、品位这一层面上,也就是要从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学校中有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但文学作品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是政治说教代替不了的。
  2001年修订的《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新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教材在编排中重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视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作品增加了,增加了相当数量的其他阅读和背诵篇目。在教材外还配套了《语文读本》,其中精选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这些变化从深层次上讲则反映了语文教学理念的变化。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文学教育,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阅读作品 感悟作品
  
  我们知道,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情、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情感,文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陶冶情操、完美人性的艺术环境。很难设想,一个心灵狭隘,思维单调,情绪枯竭的人会是一个有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文学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可以做得好的,而应该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经验去对作品作个性化的解读,去感受去领悟作品。
  当然,仅仅靠课内阅读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因此,教师还应该加强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指导。强调阅读经典,诵读优秀诗文显得更为重要,那么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延伸阅读,如比较性阅读,专题性阅读等,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延伸密切配合也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延伸的密切配合呢?
  课堂教学包括文学知识教育和阅读技能训练的任务。前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中外史知识,各类文学题材知识等等。后者可以作为进行文学教学的线索,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把握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进行解读,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名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延伸主要是指兴趣激发和情感培养。文学教学就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吸取思想,艺术情感的培养,丰富自己的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并引起阅读鉴赏文学,尝试进行文学研究,甚至进行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课堂教学 文学欣赏
  
  长期以来对文学作品的“教”,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泥潭中,教师给学生传递的是一些概念性的、僵化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无非是分析思想内容,分析艺术形式,讲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等,甚至套用公式:如本文通过……叙述……表达……,如《项链》一课,作者通过记叙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批判享乐主义腐朽思想。这样以来,那个女主人活该倒霉。这样以来,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大概也都是自作自受。我们无法体会小人物的辛酸处境,无法理解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我们连起码的同情心也没有得到培养。这种教育现状决非个别而是较普遍的现象。
  文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特点在于它有个性,甚至有它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个性的、多义的乃至不确定性的东西,决不是用一些统一的大概念能概括得了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做的却正好相反,千千万万个读者只有一个路瓦栽夫人,只有一个鲁四老爷,只有一个王熙凤,个性化的东西被概念化了,文学性被政治化了,人性人情的东西被理性化了,审美的意识被格式化了,难怪我们的文学课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那么,文学课应该怎么上呢?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的,也没有也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最好的文学课就是把它办成一场文学盛宴,即搞成一堂集体欣赏课,尽可能地诱导每一学习者,让其个体经验复活。如《项链》这一课不仅让学生看到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的一面,还要让学生知道路瓦栽夫人面对项链丢失时的诚实,敢于承担偿还重任的坚强、勤劳、真诚的一面以及后来面对佛来思节夫人时的勇气、成熟的一面。可以让学生讨论:你是喜欢十年前的路瓦栽夫人还是喜欢十年后的路瓦栽夫人。由于学生认识、体验不同所以观点不同、见解各异,可以说是通过讨论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感悟,提高了他们鉴赏文学的能力,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阅读文章的兴趣。
  当然,这类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决不是一种无序的绝对的自由谈,它必须是建立在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作基础,那往往会浮于表面,学生可能没有什么收获,文学教育的目标还是无法实现。
  高中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阵地向课外扩展,改革旧的讲析模式,以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技能的指导和训练为纲,实现两个突出:突出积累和感悟;通过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突出情感陶冶,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激发学习文学的兴趣。
  
  高玉,魏其波,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