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让预设与生成更具重量

作者:周见宇




  东隅已逝,桑榆未晚。过去千年的“人”的教育让我们怀想,随着新课程研究的日益深化,过程研究中出现的一系列话题都与“人”紧紧围绕。预设与生成的研究也是建立在“人的终身发展”这个终极目标上。如何让学生在预设与生成中获得发展,让预设与生成更具“重量”?
  
  一、效能化的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我们需讲究课堂教学预设的合理性。预设要有适度,要留有空间,过度的预设必然导致对教学的过分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和干预,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需要“画蛇添足”式的为预设而预设,需要追求效能化的预设。
  1.立足文本,人文与工具并举。当我们在备课进行合理预设时,文本无疑是预设的依据。文本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成为预设的内容。否则就成为无水之源,要想生成即是缘木求鱼。
  2.抓住细节,体验与审美共享。文本的组成细节是体现内涵的关键,犹如画龙的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抓住细节,不管是理解文旨,还是体验人物情感都是关键的关键。而对不同细节的感悟,则充分收到审美的教育。细节因与要点不同,在文本中出现的方式也不同,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句,有时是一个段落,有时甚至是一个标点。如《诺贝尔》一文中诺贝尔在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的一段描写中连续使用了8个感叹号。教师在复习检查后,让学生为诺贝尔发明炸药的三个过程以及设立诺贝尔奖点标点。在思考与讨论过程中学生发出了“液体炸药是问题炸药,诺贝尔会用大大的问号时刻提醒自己”。“他的人生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设立诺贝尔奖对他来说是完成了人生最后的篇章,是完美的句号”等精辟之论。
  3.关注空白,个性与共性鼎立。俗话说“水满则溢”,所以一些文章总是留有一些空白。这个“维纳斯的断臂”就成为最好的突破口,可以让学生在空白处 描绘情感的色彩,涂抹人生的酸甜苦辣,吟唱生活的酸甜苦辣,不仅空白成为学生个性张扬之地,同时也让文本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越变越“厚”,越来越“醇”。多读多思,文字有了温度,朗读有了形象,思想有了重量,声音有了锋芒。
  
  二、有效的生成
  
  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不只是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而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它不是“东施效颦”式的为生成而生成,而是“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妙不可言”的享受,是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这就要求我们追求有效的生成,有时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有时是“百川归海”的张力,有时是“四两拨千斤”的激动,有时是“百家争鸣”的繁华。
  1.在对话中生成,水到渠成。我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让学生感悟到老天鹅舍生忘死的精神对天鹅群的影响,以及天鹅群的团结合作是重点,于是在阅读到整个天鹅群都来帮忙了,老师先让大家想象当时的画面。出示:()来帮忙了,它()。
  此时学生神情激动,纷纷举手发言。一只年轻力壮的天鹅来帮忙了,接着是一只刚刚成年的小天鹅,然后是一只瘦弱的老天鹅,甚至是体态纤细的天鹅小姐也来帮忙了,它们都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课堂教学一唱三叹,教师抓住机会设计了一个学生与天鹅群的对话的场景。
  师: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幕啊!我想问问年轻力壮的天鹅先生,你为什么来帮忙啊,你难道不怕摔伤自己吗?
  生:我怎么会怕呢,你看老天鹅为了大家能活下去都不顾惜自己,我是年轻人当然要参加这一行动,帮老天鹅就是帮自己啊。
  师:小天鹅啊小天鹅,你为什么也来砸冰呢?你还太小啊!
  生:老天鹅爷爷为了我们他连死也不怕,我一定要向他学习。虽然我的力气小,但是只要我努力,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
  师:天鹅大叔,你的身体刚刚恢复,怎么能这样用身体破冰,你难道不怕死吗?
  生:死,我当然怕。但就是死,我也要来帮忙。我们面临的是种族的灭绝,如果大家都袖手旁观,那肯定是必死无疑。只要我们抗争,才会有生存的希望。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一定会胜利。
  ……(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教学掀起一个小高潮。这不仅仅是师生间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是与生命在对话。在对话中感悟到生命的执着,团结的力量,视死如归的气度。)
  语文教学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通过对话的相互作用,让学生达到实践语言、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的目的。我们崇尚对话,这是因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
  这样的生成是思维的碰撞,感情的宣泄,人性的洋溢……
  2.在合作探究中生成,百川归海。特级教师薛法根在《天鹅的故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进行探究理解。
  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词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自然段,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
  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
  师:说得好!所以老人称他是“顽强的破冰勇士”!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成了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生:老天鹅从天空中笔直的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
  生:石头不觉得疼,老天鹅是不怕疼,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
  生:这样比喻,更让人敬佩老天鹅……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与老师平等交流,大胆发表独特的见解。这里的生成既有“山重水复”的彷徨,又有“柳暗花明”的喜悦。合作探究是生成的源泉,流动的是智慧、才华、情感、思维之花。
  3.在质疑中生成,四两拨千斤。质疑是前进的钥匙,学贵有疑,解疑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开拓思维的过程,是拨乱反正的过程。在质疑中生成无疑是个淘金的过程。是淘得真金还是淘得沙粒,正确的指导起到决定意义。同时,不管是结果还是过程,都是生成的良好资源。
  在执教《厄运大步跨的信念》一文,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说,小偷是否是《国榷》诞生的功臣?”虽然这个同学用了“某种意义上”这个富含辩证主义的词,但还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多数同学的表情是持反对意见。见此情景,教师组织了一场大讨论。
  生1:我认为小偷被称为功臣是不对,他偷《国榷》的目的是为了换钱。由于他的出现,对谈迁造成致命的打击。如果谈迁一蹶不振的话,历史上就不会有《国榷》这部书,那是更大的损失。
  生2:我从“夜难安寝”“茶饭不思”“一行热泪”这些词中可见当时的痛苦,也许万念俱灰,对小偷咬牙切齿,如果说小偷是功臣的话,谈迁在棺材中也要跳出来了。(其他同学笑)
  ……
  师:说到底,真正的功臣还是谈迁自己,因为他有( )的志向,有( )的精神,有( )的信念,才能重新编撰《国榷》,成为明史编撰的功臣,成为历史的功臣。
  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讨论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达到“愤悱”的状态了。此时的生成源于真正的理解,源于深入的思考,源于共同的探究,成为课堂亮丽的风景线。
  4.在尊重中生成,百家争鸣。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个性是无拘无束的,体现在课堂上则是畅所欲言,心灵的飞翔。生成不仅是文本内容有效理解的生成,而且也是思想的生成,使得语文更具有语文味。
  一个优秀教师的特征: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真正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因人而异,鼓励独特,把热情激扬的智慧化作一根无声的指挥棒,一首优美的乐曲。而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学习成了享受,“读书”成了“煮书”,一课已毕,而余音袅袅。尊重学生,使得学生心灵飞翔,撞击出创造火花,生成的那一刻成为最美的瞬间。
  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只有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构建起生机与活力的生命课堂;只有追求预设与生成的效能,才能构建起有“重量”,有“质量”的课堂。
  
  周见宇,教师,现居江苏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