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阿Q正传》说课案例

作者:贾俊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意义
  《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为此,为全面、深入研读这篇小说,教学该文时安排6课时,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分析阿Q人物形象意义,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和最后要达到的标准。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的地位作用、教学中的新理念和高三学生的认知基础、学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及实际需要,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多媒体课件一)
  (1)德育目标:认识国民的愚昧、保守、落后性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激发学生努力学习。
  (2)知识目标:①理解阿Q的革命要求、动机,以及未庄人对革命的看法,从而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②鉴赏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讽刺手法的妙处。
  (3)学科技能: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4)小教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指导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3.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和实际应用情况确定:(多媒体课件二)
  (1)理解阿Q的革命要求、动机,以及未庄人对革命的看法,从而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鉴赏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讽刺手法的妙处。
  二、教学理念
  (一)说教法
  1.导读法。在主人公的思想性上,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了解阿Q的精神本质,以及反思自己或其他人身上存在的这种精神。
  2.讨论法。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互相质疑,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启示。教师要设置好讨论题,设题要有一定的难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二)说学法
  1.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鉴赏能力,使之对中国国民性有深刻的认识。
  2.培养学生在阅读之后的反思能力。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它包括引发求知欲,感知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阶段,因此,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组织教学阶段
  目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复习旧知阶段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当阿Q再次回到未庄时,未庄人对阿Q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目的:巩固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课导入阶段
  紧接着又在阿Q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阿Q正传》的第七章《革命》。
  目的:采用直接导入法,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观上想学、愿学。
  (四)新课学习阶段
  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在教学中极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章的叙事层次是什么?并指定学生复述本章情节。(课件三;提问法)
  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其次,具体分析课文。(课件四;提问法、导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讲析法、点评法)
  目的:教师讲析并点拨学生,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同时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1)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指定同学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绍兴光复这么严重的事件,作者却用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作补充说明,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有什么用意?
  明确:一方面说明普通百姓并不关心什么绍兴光复,而只注意身边发生的小事,辛亥革命与人们的生活相差得太远;另一方面表明作者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怀疑的。把绍兴光复与阿Q卖搭连这件事联系在一起,显得滑稽可笑。
  ②指定同学读第二、三自然段。未庄对革命的了解是从一艘乌篷船开始的。城里举人老爷的船停在赵府的河埠头,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一时传言四起。传闻引起了怎样的反应呢?明确:人心动摇,谣言旺盛。
  ③举人老爷既然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么要把箱子寄存在赵秀才家?未庄群众把革命党说成“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说明封建势力对革命的恐惧和慌乱,还表明城乡反动势力的勾结。也说明群众保守、落后,革命党严重脱离群众。
  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辛亥革命脱离群众,揭露出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2)阿Q革命的相关内容:
  ①指定同学读第四、五自然段。阿Q对革命党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深恶痛绝之——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排斥异端、狭隘保守)
  神往——举人老爷害怕。
  快意——未庄的一群狗男女慌张。
  投降革命(盲目趋时)
  说明阿Q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对革命不理解,甚至误解。
  ②阿Q头脑中的革命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
  ③听说阿Q革命了,赵太爷对阿Q的称呼有所改变,说说此时的赵太爷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赵太爷?
  明确:惶恐、狡诈、卑怯。
  ④说说有关阿Q在梦境中参加革命这一内容,都写了阿Q的哪几件事?
  明确:A革命的方式。
  B革命的对象:对未庄欺负过他的人的处置态度,一概杀掉。
  C对金钱的态度:大把大把地拿进。
  D对女人的选择。
  ⑤从阿Q的梦境看,阿Q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的?
  明确:革命的目的:杀仇人、抢财物、讨老婆;心理描写。说明阿Q的愚昧落后,对革命的误解和错误认识。
  总结:阿Q形象——排斥异端、狭隘保守、盲目趋时、愚昧落后,对革命的误解和错误认识。
  (3)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①说说“革过一革的”这五个字的含义。
  明确:表明“革命”一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又不理解什么是革命,所以老尼姑演绎说“革过一革的”,这是对革命的绝大讽刺,所谓的革命就是假洋鬼子和秀才的打砸抢罢了。
  ②说说“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明确:揭示两个反动人物“革命”行动的丑恶卑劣,意味深长,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势力与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夺取革命果实的事实。“情投意合”、“革命”含有极大的讽刺意味。
  (4)本章的叙事层次:
  明确: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传革命——阿Q梦中幻想的革命——地主阶级投机革命
  (5)内容小结:
  明确:第七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最后,能力迁移。(课件五;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讲析法、点评法)
  目的:通过能力迁移,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对第八、九章的内容的学习作铺垫;同时教师检查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制定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改变过去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调本节课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以便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这节课我们需要掌握:(课件六;提问法)
  1.理解阿Q的革命要求、动机,以及未庄人对革命的看法,从而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鉴赏心理描写的作用。
  3.学会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六)布置作业
  以“阿Q读高中”为题,写一篇阿Q新传,批评我们学生身上的精神胜利法。要求叙事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目的:深入思考,巩固练习。
  
  贾俊玲,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