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马说》教案

作者:杨 青




  教学目标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寓理的议论方法;
  3.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展示课件“奔马图”, 请同学概括千里马的特点。
  2.展示课件“千里马拉磨图”,说说其内容及寓意。
  内容:考核千里马的方式是拉磨。
  寓意:讽刺了社会对人才的严重浪费现象。
  通过自然常态下的千里马和被奴役屈才的千里马的比较,去感悟千里马内心的真实感受,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社会根源。
  二、展示课题,简介文体“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跟现在的议论文、杂文相似。“马说”即谈马,论马。
  三、听朗读
  四、配乐朗读
  披文入情,在高山流水的古典音乐中再次感悟千里马“彼见伯乐之知己也”的内心渴望。
  五、疏通文意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
  3.掌握一词多义。
  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5.难句翻译。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1.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
  食马者比喻“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3.作者在文中反映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为了要提出一个怎样的现实问题?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喻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它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4.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其真不知马也
  七、归纳小结。
  文章的内容是什么?
  本篇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马喻人,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这一事实说明了“欲得士,必须善识士,善养士,善誉士的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昏聩愚蒙的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乞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板书设计:
  
  八、衔接生活,实践探索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祈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封建社会,很多人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呢?
  讨论、思考:
  1.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2.伯乐与千里马谁更重要?
  伯乐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是金子总会发光。
  3.你认为怎样的马才算得上好马?
  并非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由物及人……
  4.成为真正的人才所必备的条件有哪些?
  
  杨青,教师,现居云南怒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