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故都的秋》中的写景抒情
作者:钱 华
文章的第三段开始对北国之秋的追求和品味,此段三层意思,其一为在南国时对北国名胜秋天的思念,所谓“求之不得,辗转反侧”,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是远离他们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最美。不过这在中国诗人诗歌里吟咏了千万次的意象,作者悄然的一笔带过,开始了属于他自己生命体验的写秋。第二层,明谓这是属于常人的享受,不是曲高和寡的故作风雅,而是最平实普通的生活,你且看他轻松的点染:“租人家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看很高很高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细数着一丝一丝的日光”“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正如他所说,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闲适悠然的态度,正是普通的国人面对困厄时的洒脱达观,因而能够引起人们深深的共鸣。这里既是描写秋景,更是作者心灵世界的外化。这正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有我之境”。所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由牵牛花自然谈到第三层他对色调的喜好,其实花色何尝有贵贱高低,人们的喜好无非是自己个性的选择,正如陶渊明的爱菊,周敦颐的爱莲,林和靖的爱梅。对冷色调的偏好以及后面的补充说明“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明明流露出自己对“清、静、悲凉”的追寻。此层不是实写,而是作者的思想的延展。就像柳永在《雨霖铃》里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一样,是心境的浸渍开来。
秋槐落蕊的描写似乎落入了秋风落叶的窠臼,然而细细品读,可以发现一个深夜难寐、忧思深重的作者的形象隐隐的静静的在看着这幅秋的杰作。郁达夫一大早就起身,轻轻的踱在寂静的铺满落蕊的大街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匆匆行色,他没有;有的是对扫帚留在灰土上的丝纹的悠远的揣想,有的是凝神感受秋的气息的执着和深沉。阮籍诗云:“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何所见,忧思独伤心。”他的伤心溢于言表,而我们的作者却将自己的忧郁深埋在落蕊之下,“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却同样能够深深的打动同样有着无法言说的忧伤的世人。
蝉,是文人诗词里关于秋的典型意象。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中,它是身陷缧绁者不忍卒闻的高调歌者;在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声欲断,一树碧无情”里,它是怀才不遇者同病相怜的“天涯沦落人”;在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它又是离别筵席上的不速之客。相信这无处不在的被称为“家虫”的蝉一定会使深谙中国诗词的作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作者笔下的秋雨,轻扬飘逸:凉风忽至,秋雨携来,雨过云收,天晴日出。真是奇而有味。不过秋雨只是作者设置的背景,那都市闲人雨后的出场才是点睛之笔。北方市井文化中的精髓就在这些闲人身上,你看他们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作者寥寥几笔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那无法言喻的情境中去,真如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一幅画面是描写的秋枣,字里行间似乎没有明显的低沉的气氛,写了枣的到处都是,写了枣的喜人的成熟,写了这些果树成熟的时候正是一年之中的GoldenDays,好象充满了欢欣,和上面的几幅画面似乎显得格格不入。然而这幅画面里不能忽视的倒是“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虽然的确是可喜的秋的丰收的意象,然而深于情者的文人常把悠远的眼光投向了未来的日子,虽然它还没有到来。
作者的人生境界实在值得今人好好学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郁达夫可谓深谙中庸之道。“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固然够深沉悠远,而从满目繁华中看到凄凉,这又是何等的深邃?感到“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的,整个贾府,不是只有宝玉一人吗?
钱华,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