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黔之驴》新寓意解说

作者:陈楚明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作者认为这则寓言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列为“三戒”之一,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课文,配套教学参考书中提示教学重点:
  一、寓言的深广含义。
  二、描写老虎的动作和心理生动逼真。
  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解决了文章的词句含义。接下来,我把学生分为六组,探究文章的寓意,我出示了一个训练题模式:
  本文通过________事表现了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形成小组共识,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探究结果。前几组的探究结果与传统观点(教学参考书等)大同小异: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我思忖,这第一个教学目的快完成了,到第五组的学生代表交流时却让我大开眼界,“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将无法生存”。其他小组的同学把惊奇的目光投向他们,然后齐刷刷的将目光转向我。我示意同学们针对第五组的意见进行讨论,很多同学也表示赞同这种说法。该我小结了:这个观点很有新意,虽然与柳宗元写寓言时的针对性不一致(柳宗元的目的在于讽刺当时的时政,《黔之驴》中所塑造的蠢驴形象,寓指当时社会上徒有其外表,实则虚伪无能的人的生动写照。他们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以致落得个可悲的下场)。但很有新意,是我们这节课探究的最大收获。
  新课标下,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百花齐放是必然结果,纵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十几则寓言,把握寓意是教学的共同目标。历史的、权威的看法往往只有一种,在新的教学理念支配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探究新的寓意有它的必要性,也是对寓言教学的新要求,其结果不仅是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是对学生思想的荡涤,寓言的现实意义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从而体现寓言的真正价值。
  
  陈楚明,中学校长,市级骨干教师,现居湖北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