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古诗文诵读的四个层次

作者:吕亚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古人对“读”也有经典地概括和诠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牛鼻子”,因此,课堂教学古诗文,应该注意诵读与感悟的统一。
  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我以为应抓住“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
  
  一、诵读: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着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的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读出观点。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读或比赛读等。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好方式。上课时,不妨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等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朗读时的重音和要变化的语气,让学生尝试着去读,用典型引路,带动全班学生,大家就能尽快进入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读出情感。
  
  情感是古诗文的灵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人、事、景、物等紧密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思乡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学生才能感悟出作者的感情,并为之产生心灵的共鸣,进而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还要对一些难以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点拨,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会慢慢上来。当然,学生的基础不同,诵读的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让他们多练练,坚持下来,诵读的能力自会有明显地提高。
  
  三、诵读:读出美感。
  
  古诗文是一种精湛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优美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叠沓酣畅,有的简捷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感受到美。下一步要学会赏析,具体地说,就是要分析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美,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美,这些都是建立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要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赏析的角度多样,可以针对整体做些风格、意境和思路的点评;也可以选取某句话作字词品味、修辞辨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诵读,用心品味,不再局限于古诗文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有些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古诗文的新的生命。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中,不论学生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诵读:读出好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的诵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是古诗文的量很大,二是古诗文的阅读能力需要不断的实践提高,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把这种习惯延伸到课外去。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才能促使他们在课外进行再接触。古人云:“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因此,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尾声里掀起一个诵读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如果学生真正成了阅读的主人,课堂诵读的精华,会像一盏不灭的明灯,时时照亮和指引前方的路。如果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因为这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不断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成片的森林也是从一颗种子开始的,只要有一个学生开始了,好好培养,加强引导,就一定能让全班学生养成一种热爱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
  
  吕亚敏,教师,现居河南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