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定向选择读书法

作者:谢会玲




  茫茫书海,我们的学生该何去何从?在这个文字垃圾如潮、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该读什么书?该怎么去选择?我们的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一、按什么标准来选择
  
  原则上讲,要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
  常见的主张是多读书。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令人神往。北朝李谧说“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其英雄气概更令人称羡。但读万卷书毕竟只是一种理解。清朝张之洞为了回答他的弟子应该读什么书的问题,写过一本《书目答问》,他按照培养“学者”的标准,从浩瀚的古籍中筛选出两千多种书目,并作了简明的提要。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今天读书恐怕要比《书目答问》提出的书少得多,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主张读书要有选择去粗取精。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余光教授根据80种推荐书目,在作了大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列出300种书的提要,分为3个层次:“最低限度的必读书”包括《诗经》等75种;“必读书”包括《东坡全集》等99种;应读书包括《爱丽丝漫游仙境》等126种(王余光、邓永秋编著《名著的选择》)。这种书目研究的价值,在于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大范围,免得教师在“黑暗中摸索”而浪费时间。
  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证明,“阅读经典”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阅读经典,既是文化传统的启蒙,也是文化精神的熏陶。各国的母语教育都十分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如法国高级中学语文大纲为二年级学生开列的阅读“作品清单”包括:16—17世纪作家蒙田、高乃依、莫里哀、拉辛等5位作家8部作品;19世纪巴尔扎克、福楼拜、雨果、莫泊桑、司汤达等12位作家的17部小说;20世纪包括法郎士在内的21位作家的28部作品,还要选择16、19、20世纪的诗歌。国外的语文教育也十分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本国名著。日本《高中语文学习纲要》“古典文”教学的目标明确规定:“培养理解鉴赏日语古典文和汉语古典文的能力……树立创造丰富人生的态度”,而且指出“尽量使日语古典文和汉语古典文并举,不要偏于一方”(引文见《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出版社2000年第1版)。同理,中国的学生,读《论语》,读《唐诗三百首》,读《红楼梦》等经典,才能寻到中华文化之根,领悟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方式。
  经典作品都是有思想深度的,读起来都有一定难度。叔本华认为: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才会真正有所得。所以有人主张读那些“稍微超过自己知识积累、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的书”,以激活感性、启发知性、磨练理性(朱铁志《读磨脑子的书》,2001年7月12日《光明日报》)。有人认为:一个没有比较艰深著作的民族是不深刻的民族(范仄《偏爱艰深》,2002年4月《中国教育报》)。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不重视阅读、不愿下功夫阅读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所以,引导我们的学生去阅读经典吧。
  当前,青少年对经典的阅读一是太少,二是肤浅,有的甚至读歪了,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大师和经典也并不都是枯燥和艰深的,引导得法,由浅入深,应该而且能够越读越有趣,读出韵味来
  
  二、确定阅读的方向
  
  名家推荐的书目,直接告诉了我们哪些书“可读”,也帮助我们判断哪些书“可不读”。有了这个范围,我们的教师依然不能高枕无忧,一下子给了学生那么多书目,学生走进书的海洋,易迷失方向,“定向选择”是最好的方法。《红楼梦》里黛玉教香菱作诗,黛玉说:“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杜甫的七言律,次之再读李青连的七言律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这样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照黛玉说的去做,作诗果然大有长进。在这里,香菱学习目的明确,作诗;黛玉授的方向正确,如何会作。黛玉无疑是个好老师。
  同理,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得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训练学生写作,写散文,该给学生推荐哪些书;写小小说,给学生推荐哪些书……培养学生情操,推荐什么书……这样,读书才会真正有用、有效、有益。
  
  谢会玲,教师,现居河北吴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