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结合作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作者:曹立余




  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新课程标准”的名义之下,各省纷纷“自编”的教材,不仅增加的“实用文本”索然无味,还把一些传统的文学性趣味较强的文章给删掉了,故人文性和文学性在某些省编的“新教材”中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有所削弱。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整个社会,都越来越“功利”,美其名曰加强“素质教育”,实际上只是关注高考的指挥棒,唯分是看,唯利是图。
  显然,在普通高中完全抛离高考,只谈人文教育,是不可行的。而作文占了高考语文试卷40%比重,故在高考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一、打破常规 激发兴趣
  
  几乎所有学生都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的是他们缺乏写作的兴趣与动力。
  那么,如何治好学生的“作文恐惧症”呢?
  首先,我们要解除学生心理负担。写什么,怎样写,要放宽要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也就是说,要设法让学生把写作当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痛苦。
  其次,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鼓励学生写他们自己想说的话,吐露自己的心声,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写一些日记、周记、读书笔记、随笔等自由度较大的文章,逐步培养作文的兴趣。
  再次,要鼓励创作。创作和高考并不矛盾。高考作文往往都要求“文体不限”甚至可以“编故事”,而“高分作文”大多都是“有文采”的散文或小说。我们不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的滋味,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写点诸如小说、散文、童话、诗歌之类的东西。我们还可以通过办文学板报、手抄报、班刊、校刊、网刊等,为学生提供展现文学才华的平台,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创作的乐趣。虽然他们写的这些东西未必真的可以称之为“文学”,但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作文、对文学的兴趣。
  
  二、鼓励创新 驰骋想象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思想的独特性是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最重要的思维品质,是鉴别一个人创造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创新虽是一种复杂而高级的心智活动,但绝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作文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模仿,而是推陈出新、别开生面的创造。
  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事物,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给他们广阔的想象空间。传统的作文模式从文体到主题、材料、布局,几乎都限制得死死的。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禁锢学生思维的作文模式,还给他们表达、想象的自由,做到作文的形式多样,范围宽松,表达灵活自由,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可以结合阅读教学,多给学生做续写、扩写以及想像作文的练习。如学完《项链》,让学生给它续写一个结尾,想象各种各样的结局:假如玛蒂尔德拿到佛莱思节夫人退还给她的三万六千法郎(或许还加上利息),她会怎么用这笔钱?是吸取教训,踏实做人,还是本性不改,重拾“旧梦”?如果人家不肯退钱给她,她又会怎么做呢?……学完《鸿门宴》,让学生想象,假如项羽当日杀了刘邦,结局会是怎样?学了诗歌,就让他们扩写、改写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自由的翱翔。
  在写作创新的过程中,学生既培养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又领略到写作的乐趣,进而品味出生活的意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三、积累素材 促进审美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才能有东西写。故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积累素材的途径无非两条:一曰读书,二曰生活。
  书籍总会涉及到爱心、理想、公德意识、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而学生通过阅读,从各种资料中积累有关的素材并把它们变为题材时,总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倘若我们给予正确的引导,他们的审美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如读老子,我们知道什么是智慧;读孔孟,我们知道什么叫仁爱;读屈原,我们知道什么叫高洁,什么是执着;读苏武,我们知道什么叫坚贞不屈,什么是爱国;读苏轼,我们知道什么叫积极向上,什么是豁达。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通过吟诵优美的诗句,动人的篇章,摘录有关的词句和段落,并进行模仿或改造,既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到渐渐地也会把文章写得优美,也就符合了高考作文“有文采”的要求。
  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家庭琐事,同学矛盾,总会引起学生的一些感想;国家大事,国际风云,更会触发学生的喜怒哀乐。如从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和平的可贵;金晶全力护火炬的事迹,使我们感悟到什么叫坚强不屈;从华人状告CNN一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
  我们还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果没有生活的阅历,作文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走出校园,去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如平时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厂矿、农村参观,甚至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期,鼓励他们去做暑期工,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或远足,去领略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无限美妙。
  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乐趣,分辨出人性的真善美。
  
  四、文道合一 熏陶浸染
  
  文以载道,自古已然。我们进行作文指导训练,总忘不了用一定的观念、思想和情感去对学生进行心灵的熏陶浸染;学生作文时也一定会涉及怎样做人的问题。如下面一道材料作文:
  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景象:几乎所有的树根、花根都不美丽,但长出地面的枝、叶、花却大都是美丽的……这些景象给了你哪些联想或启示?(2008广州二模题)
  不美丽的“根”深埋于地下,人不见之,却默默地为美丽的“枝、叶、花”输送着养料,这不正是默默奉献者的写照吗?盛开的花朵离不开根的支持,我们在享受成功的喜悦时,更要饮水思源,学会感恩。这就是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在指导学生写作此文的同时,也就自然而然的向他们灌输了要默默奉献、学会感恩的思想。
  作文,其实也是在雕琢美的心灵。
  
  五、写好评语 滋润心灵
  
  给学生的作文写评语,其实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
  好的评语在对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健全方面有着“春风化雨”的作用。例如一位父母离异的女生,意志极为消沉。她在一次作文中叙写了她的种种痛苦、自卑、孤独和无助,我写了这样的评语:“你是一个多情的女孩,你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文字深深感动着我。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以乐观的心态拥抱生活吧,美好的人生将展现在你的面前!”该生看了评语后,便主动地与我交谈,慢慢地打开了心结,逐渐地变得开朗、积极起来。又如有一个男生因父亲赌博成瘾,导致家庭破裂,他在作文中常表现出心理的阴暗,性格的叛逆,甚至对老师同学的仇视。我写了这样的评语:“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请相信乌云总会消散,太阳终会出来!只要做好自己,善待自己,努力学习,幸福的生活一定是属于你的。”读完评语,该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情,体会到人间还有温暖,也就渐渐地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通过评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明是非、辨美丑,美化心灵。
  在高考训练中,我们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既作文又树人;在作文这块园地里,我们耕耘,我们收获。
  曹立余,教师,现居广东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