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教学中更要备好学生

作者:周 昆




  传统教学的“备学生”,教师往往从教学任务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初始状态,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教学起点。教师往往注重对系统知识的传授,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兴趣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就像一个个被灌输的容器。
  新课程提倡的“备学生”是指在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的基础上,教师积极主动地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索及发展空间等问题。
  
  一、备课备学生,要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
  
  备课备学生,要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年龄特征。年龄特征一般指某个年龄阶段人的智力发展状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智力发展状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备课时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从而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教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一定要先举具体的例子,然后加以阐述,而不能像教中学生那样先讲原理,再举具体的例子对原理加以阐明。
  2.学习基础。学生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的一种“生长”,教学前不对他们原有的学习基础细加分析,那么教学目标就可能制定得不准确。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对学习的兴趣可能因畏难而大大降低,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制定得太低,学生不用学就知道或者学起来毫不费力,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没什么收获,缺乏新的“生长”。因此,备课是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和掌握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找准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备课备学生,要适应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
  
  备课备学生,要适应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特别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1.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和成人不同,小学生对于学习的投入,不是受任务的驱动,而是受兴趣的驱动。小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师生动的讲述,形象的画面,趣味的游戏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小学生的兴趣缺乏持久性,兴趣转移得比较快。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考虑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2.求知欲望。求知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状态,它的起点是对客观事物的好奇心;好奇心向高层次发展,便形成了求知欲望。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便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学习动力。而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动力,便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较强态势。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启发学生提问”和“教师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是比较有效的做法。
  
  三、备课备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
  
  学习差异包括学习习惯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和学习结果的差异等。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外,还要关注一些特殊学生。特殊学生包括困难学生和拔尖学生。通俗地说,要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吃得下”,要让学习拔尖的学生“吃得饱”。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体现发展性,所谓“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让困难学生完成课程标准的一般要求,让拔尖的学生挑战难度大的材料,使他们都获得纵向的提高。
  以我所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差异。在这堂课上,一般的学生只要能根据文中的注释理解诗意,将译文写清楚,写通顺就可以了。为了让困难学生达到这个基本要求,自己亲历小组讨论,帮助困难学生理解诗意。而对拔尖的学生,在提要求时附上一句话:假如,你能以诗歌的形式来写译文那就更好了。这样,教师在一堂课内既面向了大多数学生,又关注了特殊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再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周昆,教师,现居湖北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