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关于葛朗台艺术形象的争鸣
作者:赵 群
课堂发言伊始,同学们还是围绕着教科书提出的葛朗台是“可憎”还是“可悲”来作答的,但突然一个同学话锋一转,说,我认为葛朗台也是“可敬”的!理由如下……一石激起千层浪,接着就有学生提出葛朗台是可赞的、是可爱的、是理智的负责任的,等等,并分别阐述了理由,这里把他们的发言摘要如下:
学生甲:我认为葛朗台也是可敬的,他毕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我并非存心要为那狼心狗肺的守财奴翻案,我虽然同情欧也妮母女俩的悲惨遭遇,同时对箍桶匠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但从客观实际出发,事实告诉我,葛朗台,虽然是个冷酷无情、惟利是图、吝啬贪婪的恶棍,但就一个商人和父亲来说,他是成功的。判断一个商人的成功与否,是看他赚钱生龙活虎本领的大小,还是看他良心的好坏,或是其它的什么?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葛朗台原是一个箍桶匠,白手起家,通过投机生意,低买高卖,重利盘剥等手段发家致富,过程虽不怎么光彩,效果却是清清楚楚地摆在眼前的。当然,在有了钱后再加上一点乐善好施,热情好客,慷慨大方就更好,但是这毕竟是一些很空洞的点缀,谁知道那些道貌岸然“乐善好施”之士究竟有何企图?如果商场成功的还说得过去,如果老是做赔本生意,肉包子打狗去了,再来乐善好施岂不更坏事?无论如何,葛朗台是发家致富了,就冲着这点,也比那些只懂得用“慷慨大方”装点门面的冒牌企业家强许多。
还有,守财奴作为一个父亲,无疑是合格的,成功的。
海岩在小说《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里曾经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你知道道貌岸然挨饿的滋味吗?你挨过饿吗?饥饿可以让人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怎样找点东西来填饱肚子。一个挨过饿的人,和一个从小就锦衣玉食的人,他们的人生轨迹和人生选择注定是不一样的”。我们不难想象到箍桶匠从前肯定是挨过饿的。而查理,不过是一个只懂得吃喝玩乐和调情的公子哥儿。很多人痛恨葛朗台拆散了查理和欧也妮的恋情,认为这断送了欧也妮一生的幸福,并把这作为箍桶匠冷酷无情强有力的佐证之一,对此我倒不以为然。请大家设想一下,假如查理真的和欧也妮结合,那么财富最后必定由他们共同继承,欧也妮,正如她母亲——葛朗台太太形容的一样,是“一只洁白的羔羊”,根本不会关心钱的多少。而查理,一个纨绔子弟,有什么本事壮大家族事业?到头来辛苦积累的财富便要付之东流,相信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会愿意看到的吧?而事实上葛朗台成功地教会了欧也妮持家的本领,使财富长久地保持了下去,作为一个成年人,难道还有谁可以否定葛朗台是一个成功合格的父亲?
学生乙:首先,我认为葛朗台是可赞的。
一个小小的箍桶匠,囤积居奇,成了暴发户,这可谓真正的白手起家,他的机敏、智慧、勇气令人钦佩。等到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他守财奴的脾气依旧由本能支持在那里,这个人从生到死没有一点儿改变。在一个金钱世界里,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也是万万不能的。年老而贪,人之本性。我想请问一下那说他可恶的人,您能对一种东西,对一种精神,甚至对一个人,对一件事执着一辈子不改变吗?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是我们一直宣传赞扬、歌颂的吗?
其次,我以为葛朗台是可爱的。当他女儿在放弃遗产文书上签字的过程中,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还要坐在火炉旁边,密室之前。他把身上的被子一齐拉紧,嘴里对拿侬说着:“裹紧,裹紧,别给人家偷了我的东西。”这一系列的言行举止都充分地刻画了一个老顽童的可爱形象。
以上两个观点只属沙滩上的两小堆沙。对于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每个地区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应该会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见解。毕竟,世界之大奇异多多。这个外国佬能“漂洋过海”来到各国,说明在世界文学史上,他一直是一个被讨论的热点,任何一种观点都不能完全概括他的全部“属性”。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对我也有很多启发,虽然有的立论角度值得商榷,但都能结合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独立见解,对葛朗台这个似乎已有定评的文学传统形象提出了新的看法,且能自圆其说,体现出特区青年特有的开放与宽容。我们是否可以建议教科书编委们在这道题尾加上一句:“……亦或你有其他的看法?”
教学反思:我们传统教材设计的问题,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的教材,往往是基于本民族和特定时代的道德价值观,固守我们自己传统而非现实的价值观并以之作为思想导向和教学导向,往往忽略了时代与地区的差异,忽略了学生个体的生成性,缺少可供选择的第二第三方案。而课堂教学中涉及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使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教师只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不确定因素,有效地发挥好引导作用,才有可能将教学设计演绎为充满活力的、成功的课堂教学协奏曲。
教学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如何因势利导,促进课堂生成,这也对第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课堂生成”教师应注重教学的过程性和探索性。
过程性是指把教学内容看作是教学材料,对它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把现成的知识变成“活动的”、学生可以重新建构的知识,揭示出知识“发现”的过程。探索性是指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途径去学习。“动态生成”教学观要求从内部材料的表征、内化突出条件化、自动化、结构化和策略化。条件化是促使学生习得的知识达到认知的水平;自动化是指有些基本的智慧技能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才能腾出有限的心理空间来思考复杂的问题;结构化是指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已达到纵向不断分化、横向融会贯通的程度;策略化是指学生能自觉运用认知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到最佳状态,课堂才具备较高效率。
2.“课堂生成”应重视学生的“意外”的提问。
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认真思考,只要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即使超出预设的框架,也要跟学生的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元”。通过网络式的生生多元互动,形成对“生长元”多解的“方案性资源”;教师汇集不同的方案性资源,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比较、评价、互补、修正,形成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问题可能要花上较多的时间,但这是有意义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考。
3.“课堂生成”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师应明白,学生还不成熟,容易出错。课堂上,教师应理解学生的幼稚、单纯,甚至狂妄。正因为出错,才会有后续的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只有出了错,课程才能生成。在“出错”“容错”“纠错”的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跃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4.“课堂生成”应融入教师的行动研究。
教师应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实践,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进行提炼,升华为教学智慧。教师要通过学习来掌握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对教育实践不断进行回顾、诊断与修正,对实践中的行为与表现进行自我监控与调节,对常规的、人们习以为常的教育“经验”、“习俗”、“习惯”持一种积极的“批判”态度,在反思中求发展。这样,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促进知识更新、才能获取新信息和新教法,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思维活跃的学生会自动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在生成性的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动态生成式教学,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坦然面对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改、能谈。总之,教师要围绕学生进行教学,而不应是学生一味围绕教师教材转圈圈。
赵群,海南省农垦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