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教学要彰显文学性

作者:刘忠君




  目前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语文的文学性。有的教师把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肢解成条条块块,有的变成知识点训练。这种倾向,忽视了课文中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削弱了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多年来语文教育中忽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降低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削弱了语文的教育功能。为此我们必须强调语文课的文学性。
  首先,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必须彰显语文的文学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文学性很强的基础工具课,这是作品的内容本身所决定的。为此,通过鉴赏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更应成为教学自觉。
  其次,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了解必要的文学常识,而且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应该用文学氛围去感染学生,用文学情趣去陶冶学生,用文学形象去激励学生,进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爱学语文,爱社会,爱人生。为此,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必须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
  第三、强化语文的文学性是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竞争日益激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综合素质的考查,过去那种读死书、死读书、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语文作为工具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担负着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着眼于“未来人”的发展,我们必须用文学引领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之路上高树文学大旗,这是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语文教学如何加强文学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文学赏析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教师要充分运用阅读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加强各种朗读技巧的指导,阅读与分析有机的结合。重视诵读教学,对精美语言要反复品味细细咀嚼,这是彰显语文味的重要途径。
  
  二、营造情境氛围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魏书生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我们要营造一种愉快、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一种生动、有趣、多样的表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学生带到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张扬文本个性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通常都包含着积极健康的感情,正确鲜明的观点,别具一格的构思,引人入胜的情节,无懈可击的论据,栩栩如生的人物等,无一不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因此,有效地引导学生细读作品,品味出词句的语境和丰富含义,包括情趣、韵味、色彩、意象、音韵、气势等就显得非常必要。叶圣陶先生说:“文学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对我们中学文学作品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目前教材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和欣赏价值,语文因素浓郁。充分利用文本的特点,在课堂上发挥其个性,语文味自然而然就能散发出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构筑起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平台,引领学生亲近美,感受美,品味美,评价美,在进行审美享受的同时获得思想的启迪。
  
  四、精心设计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学的创造性和语文味的具体路径。好的设计能给人以无穷的享受。北京大学孔庆东先生说:“语文教师不应是外科医生,而应是艺术家。”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艺术性,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字、词、句、段、章的分析、讲解,“应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要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领学生感受美、品味美、创造美,并获得了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启迪。
  
  五、锤炼教师语言
  
  作为语文教师,其课堂语言应该有更多的艺术性,应该是丰富、形象、生动,有激情,有磁性,妙语连珠,文采飞扬,甚至出口成章。充满文采的课堂语言是语文味的强力助剂,是形成课堂磁场的重要元素。彰显语文味,要求语文教师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特别是在丰富性、生动性和情感性上下功夫,练好口才。一篇情节感人、语言优美、词汇丰富的课文,完全有可能因教师的课堂语言缺乏文采而显得枯燥、单调,让人觉得没有语文味。反之,一篇并不怎么优美的课文,完全有可能因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而充满语文味。正因为如此,优秀的语文教师都非常注意课堂语言的锤炼。
  
  六、借助现代技术
  
  采用录音机、幻灯片、影视、多媒体课件等,把语文教学同文艺欣赏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广的思考。如小说可以改编成电影、电视、戏剧表演,一首诗谱上曲子就成了一首歌曲,根据其内容和意境还可以创作出一幅画。由此及彼,互相参照,以突出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
  
  七、丰富课外阅读
  
  吕叔湘先生在谈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时曾说:“少数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文学天地。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修养。
  
  八、不搞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式的语文教学,既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与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该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
  
  九、提高自身素养
  
  语文教学彰显文学性,首先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与素养,很难想象,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也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语文教师要多读,多写,多体验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文学殿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中如果能真正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做法,让学生真正触摸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对话中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获得思想的启迪,愉悦的审美享受,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一定会放射出智慧的光芒,给学生以无穷的美的享受而受益终身。
  语文文学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语文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文学能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志趣。在中学加强学生文学的培养对提高其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有很大的作用。
  
  刘忠君,教师,现居辽宁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