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作者:邢红霞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那么,具有人文特点的语文学科自然成为情感教育的主要阵地。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后一个维度的处理往往成为现今语文课堂出彩的一个亮点。
  
  一、情感是师生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情感是推动师生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首先,教育是对生命的点化和润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整个心灵献给儿童”。《学记》说:“亲其师,信其道。”由学生对教师的深厚感情,迁移到对所授课业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并对知识本身进行追求。其次,教师不能以“教育者”自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教学相长的气氛。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启迪,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满足。再次,教师还要关注同学间健康的感情生活,因为学生是生活在集体之中的,个体可以影响集体,集体可以改变个体,因此创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会产生一种无形而强大的集体感化力量。
  
  二、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中介成份
  
  语文教学中的“情”包括: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其中,教师的情感是学生和作者情感的中介。小学语文教材选材范围较广。从时间看:有远古时代的,有现代的,有近代的;从空间看:有现实生活中的,也有异国他乡的,从大海到高山,从地面到宇宙,无不涉及;从内容看: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无所不包。总之,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空间尚有较大的距离,并不是每个小学生亲身经历的,要把学生带入到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中,教师必须有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才能牵引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真正起到中介的作用。
  
  三、情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
  
  语文教学有着双重任务,一是进行语言文字教学,二是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教师在剖析语言文字时,也在发掘着课文中蕴含的情感。而情感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品德教育要求的“五爱”、“情趣”就是一种情感,而意志、品格又无不与情感密切相关。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需要教师认真理解分析教材,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受到感染,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在学习《詹天佑》这一课时,根据学生情感认识的规律,我设计了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詹天佑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接受任务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战胜的,体现了他什么思想?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有关词语、段落,初步感知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到詹天佑是一个严于律己,对工人严格要求,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的人。那么,詹天佑完成如此壮举靠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知不仅仅是他杰出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伟大的爱国之心,有为民族争气的决心和信心,这是我们永远值得学习的精神,精神力量战胜一切困难。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受到爱国主义激情的熏陶和感染,而且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达到这样的效果,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四、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列宁也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因此情感与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融于情感之中。教师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要善于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作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视或无视情感教育的这种作用,无异就是放弃了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否则就会失去神韵和灵魂。
  
  邢红霞,教师,现居河北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