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陈幸福




  语文课的性质如何定位,虽然人们在认识上已趋向于一致,但是怎样教语文,才能够使学生既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受到思想、情感、文化的熏陶。尽管在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大量压缩语言文字的训练内容,以充分的教学时间大力彰显文学性教育,但细究之下,其教学设计肤浅、粗糙,真正的文学性教育根本没有落到实处。下面,从“审美教育”这个角度简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品味作品的音韵美
  
  小语教材中,诗歌和韵文占一定比例,低年级教材更是如此。从形式上看大致包括古代诗词、现代诗歌、儿歌童谣、对子歌、蒙学经典(如三字经)等,这些课文大都合辙押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为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读”处入手,加之适当的点拨、指导,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载体观看艺术家们声情并茂地吟诵,亲耳聆听他们具有磁性的声音,从而深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音韵之美——声声如唱,字字如歌。引领学生反复地诵读,如听戏一般的咀嚼、品味,不断从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二、欣赏作品的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的美文俯拾皆是,我们读后仿佛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文本内容如画面般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使我们不得不惊诧祖国语言神奇的表现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从以下两方面引领学生欣赏作品的语言美。
  (一)欣赏作品表达方式之美。一篇好的文章,仅有内容的完美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完美的形式相匹配。在很多情况下,最吸引我们眼球,使我们迷恋其中的往往是文章优美的形式。如《桂林山水》一课,为了突出桂林山水“静、清、绿,奇、秀、险”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采用对比(拿桂林的水与大海、西湖之水作对比;拿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作对比,强烈表现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美。)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融入作者的联想和想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外在气质和内在神韵,使人觉得美丽的桂林山水仿佛就在眼前。课堂上,老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受、去体味课文的这些表达方式之美。使学生明白只有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才能给作品以灵性和活力。
  (二)赏析作品用词之妙。唐诗人贾岛因“推敲”二字的斟酌选用在文坛被传为佳话,后人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也尤为重视锤炼字词。如《泊船瓜洲》一诗中,有句传唱千古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很受后人推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去反复的揣摩、体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在锤炼词句的过程中既从祖国丰富灿烂的文化宝库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在学习实践中切实发展了思维,锻炼了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文学作品大都讲究意境的构思。凡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其表现出的意境也一定是优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文章的深处,探寻那掩映于语言文字之下的美丽意境。如《小小的船》一文,在让学生把这篇诗歌读熟、有所感悟后,便可指名说说课文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之后,让学生凭借“弯弯的月亮”、“尖尖的小船”、“蓝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四个鲜明的意象生发开去,创造性地想象夜空的幽美景色。然后设身处地去体验“我”坐在“月亮船里”遨游于夜空时的独特感受。学生相互口述课文意境之后,让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对课文优美意境的独特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读、想、说、画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四、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人情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凭借。《古井》一文讲的是村子里的人们在甘为奉献、不求回报的古井身上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主动照顾村里老人的事情。教学中,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古井的崇高品质和村民们的美好心灵。在小组交流与讨论中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村民们是多么朴实、善良,他们的心灵是多么的纯洁、高尚,这里的人们多么富有人情味。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使学生初步接触并学会鉴赏课文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无疑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陈幸福,教师,现居河南新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