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悠悠龙祠情
作者:吉俊虎
龙祠村位于临汾市西约15公里处,姑射山以东,村中又有龙祠泉,古称金龙池,历来水资源丰沛,“如蜂房蚁穴,觱沸于浅沙平麓之间,未数十步忽已惊湍怒涛,盈科涨溢”,这里就是平水的源头,临汾因居平水之阳,才又称平阳。平水神祠——龙子祠,就位于金龙池东200米处,傍水而建,是古代平阳最重要的祭祀场所之一,并随之衍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一
龙子祠今天尚有四进院落的规模,主要有悬山顶山门、歇山顶献殿、重檐歇山顶正殿等古建筑留存下来,气势宏伟。山门旁边还有两尊高达3米的泥塑将军,面目狰狞,威慑四方。
龙子祠的建筑内外呼应,相得益彰。村中老者对数十年前祠外的景象记忆犹新。祠外建筑建在上官河上。东为木板桥,西为清音亭,“清音”者,取“山水有清音之意”,人们习惯称它为“看花亭”。桥有石墩支承,上铺香椿木板,20年一换。以往上官河水量充足、清凉透彻,河水常漫桥而过。百姓们形容当时美景:“水上桥,桥上水;人在桥上走,水在桥上流,一年四季鲜韭活鱼常常有。”古桥、古亭、古祠有机结合,相互辉映,构成了令人流连忘返的诗情画意之境。
龙子祠建成后,受到官民高度重视,宋、元各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敕封,“宋熙宁八年(1075),守臣奏请封泽民侯庙,额曰‘敏济’,崇宁五年(1106)再封灵济公,宣和元年(1119)加封康泽王庙”。元代又“加封神为普应康泽王,其庙制愈广矣”。由侯到公,由公到王的封号更迭,无可辩驳地证实了龙子祠在人们观念中无法替代的重要位置!
二
平水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灌溉范围很广,人们称赞它:“由临汾,下襄陵,溉田可十万八千亩。”百姓企盼水源充足、雨量丰沛,可以想到,历史上龙子祠的庙会祭祀与求雨活动定然络绎不绝。
庙会的场面十分可观,影响所及襄汾、曲沃、绛县、翼城、夏县等地百姓都慕名而来,上香祭神,游览龙祠美景。但更能展现淳朴民情的,还数久旱年景的求雨活动。与庙会相比,在百姓心目中,祈雨活动也更具实效性。自古以来,龙祠村周边地区只要遇到旱情,祠内就会燃起祷雨的香火。如果遇到全县大旱,政府官员都会亲临祈雨。
在各村社的祈雨活动中,最负盛名的是襄汾县燕村人的活动。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燕村一姑娘嫁到龙祠村,婆婆对她横加虐待,命令姑娘每天用尖底水桶去远处挑水,直到装满家中的水缸为止。姑娘苦不堪言。一天挑水时,遇到一位老翁求水饮马。姑娘虽惧怕婆婆,但也不忍心拒绝。老翁临走,将马鞭赠给了姑娘,说把马鞭插入水缸,就可免去挑水之劳。不久,婆婆发现姑娘每日并不挑水,趁她回娘家时,想看个究竟。婆婆见缸中有马鞭,怒气冲冲地抽出去。瞬间,大水四溢,很快就将龙祠村淹没。村中人忙去燕村寻找姑娘,姑娘匆匆回到龙祠村,进屋后一跃坐在水缸上,大水才停止,村民们终于得救。
燕村位于襄汾县西北部,居于汾河东岸,与西岸的龙祠村相距三十里,农业生产从未依赖过龙祠泉水。这样看来,燕村村民去龙子祠求雨,更大程度上是缘于这段凄美的故事。在他们看来,她是拯救众生的神灵。多年来,这种传说中的亲缘关系成了维系燕村与龙祠感情的纽带。燕村求雨的队伍正是在她的召引下,跋山涉水向龙祠村走去。
祈雨队伍沿途要经过温泉、鱼池、东邓、襄陵等地,步行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每经过一个村庄,村口都会聚集众多的老年男女,拦住队伍,由一年长男子带头向姑娘神位烧香,并恭敬地磕头三次,希望燕村人能带上他们盼雨的心愿。
队伍到龙祠前一小时,派人火速去龙祠村报信,龙祠村便有几十人备好鼓乐在村口迎接。看见队伍,众人云:“姑姑娘家人来了。”顿时鼓乐大作,龙祠村人便带领燕村人,顺大路直奔龙子祠。入祠后,鼓乐顿止,人们在殿外洗手、漱口后肃穆地将盛在竹篮中的“神桃”摆放在“姑姑”像前的供桌上,将黄裱折成长方形压在香炉下,然后,大家齐磕三个头,由领头人上香。待香燃尽后,殿门外一人放炮三响,众人点燃黄表,昭示上升的青烟将载着他们的心愿去寻找“姑姑”。此后,当天的活动便结束了,燕村人可在庙内食宿,饭食由庙内提供,住处则是正殿中的大炕。据说,此炕专供“娘家人”住,其它村庄人来,只能席地而眠。燕村人的确享受着现实世界“娘家人”的待遇。
据说,燕村人祈雨异常灵验,有时队伍还没有回村,大片乌云就尾随而至。襄汾县靠近龙祠的各村,遇旱都会去龙祠求雨,但他们更相信燕村“娘家人”每求必应的传闻。于是,有时还会邀请燕村人出一把力。
这些民俗活动,是几百年来老百姓执著而原始的精神信仰,历经风雨沧桑,亘古不变的大概只有那割不断的亲缘之情。龙子祠向我们展示了它对方圆百十里内百姓的巨大影响力,对水的渴望决定了人们对它的向往,金龙池润泽良田无数,使人民繁衍生息,这还是一份根祖之情的寄托!
吉俊虎,教师,现居山西临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