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左传》的战争描写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作者:贾俊玲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假期通过对这部书的研读,发觉它记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简述如下。
  
  一、《左传》的战争描写
  
  第一,《左传》不是一般地、简单地泛泛地描写军事行动,而是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着重写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战后情况,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而战场实况则一笔代过。如“桓公五年”写了周王与郑国在繻葛展开的战争。先交待了战争的原因:“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战前部署:周王:“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肩左军,陈人属焉。”郑国:“曼伯为右拒,祭仲族为左拒,原繁和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场上的实况:“(郑庄公)命二拒旗动而鼓”;战争的结果:“王卒大败”;战后的情况:“夜,郑伯使祭仲足劳王,且问左右”郑胜周败的原因:“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祭和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不难看出作者在描述这场战争时,对战场实况和结果是一笔代过的,而着重描写的是双方战前的部署和战后的情况,以及郑胜周败的原因。
  第二,对于战场上刀光剑影的激烈争斗,对于一刀一枪的往来回合,作者不作从容委婉的细致描写,往往写得较为简单,往往选取决定战争进程的关键人物来刻画,以展示战争经过。常以人物在战场上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集中凝练地代表战场上战士们奋力厮杀的姿态。如“成公二年”写的齐晋鞍之战,通过对战场上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描写这次战争的场面:“郗克伤于矢,流血及履,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知?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换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君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这段写了郗克受伤,解张和郑丘缓用自己的语言行动来鼓励他继续战斗,不难想象出当时战场上紧张激烈的场面。再如“庄公十年”写的曹刿论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以’。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以’。遂逐齐师。”这段文字通过对曹刿在战场上的语言“可以”的描写,我们不难想象出齐军三鼓后,勇气没有了,而鲁军的勇气刚刚振奋之时,鲁军出击齐军英勇作战的情景;对动作“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描写,齐军车辙已乱,旗杆已倒,被鲁军乘胜追击时溃不成军的惨败的样子,可想而知。
  
  二、《左传》的战争描写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一,在体例上,对于战争的描写顺序,《左传》采用的是编年体的顺序,这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
  发。如《史记》纪传体的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和国别史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而《汉纪》和《资治通鉴》则是对《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第二,在叙事结构上对后世史传文学和古代小说的影响。
  首先,体现在有完整的情节上。《左传》的战争描写是以《春秋》的记事为纲,把《春秋》中的简短的记事发展成为叙事完整历史散文,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例如《春秋》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和过程,人物的行为和性格,都无从知道。而在《左传》中作者用了五个段落详细地描述了这一历史事件,使其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和丰富的情节性。如事件的起因:公叔段恃宠作恶;结果:“公伐之,大叔出奔共”;人物的性格:武姜,自私、偏狭、昏庸。庄公,阴险狡诈。公叔段,贪婪、才疏。这一点对后代史传文学的影响:如《史记》对于《左传》中战争描写的史实有的略加改动便加以运用;有的对于特别精彩篇目,甚至不加改动直接运用,这都是由于《左传》具有完整的故事性和生动的情节性。对古代小说的影响:奠定了古典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我国的古代小说常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完整描写。
  其次,体现在叙事方法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上。顺叙是《左传》战争描写常用的叙事方法,除此以外还有倒叙、插叙、补叙和预叙。这些叙述方法常用一个“初”字领起。如“僖公三十三年的齐晋崤之战”中,蹇叔在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预叙),战争的结果:“(晋)败秦师于崤”。此点对古代小说的影响:古代小说常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叙述事件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这些都是《左传》中早已形成的叙事传统。
  再次,《左传》中的战争描写还记叙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的事件,如“僖公十五年”写的秦晋之战,秦国在与晋国作战前进行占卜:“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军’”。作战的实际结果“秦获晋侯而归”。类似的这样事件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但也启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为后世文学在创作上提供了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方法。
  第三、在人物描写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首先,《左传》中的战争描写体现了对人物道德和伦理的评价,这种褒贬分明的倾向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有的是通过战场人物的言行举止体现出来的。例如“成公二年”写的齐晋鞍之战,当齐师败绩之时,为了使齐顷公免于被俘,趁韩厥不注意时逢丑父与齐顷公换了位置,逢丑父代君就俘。由于“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为“劝侍君者”,郗克赦免了他,这也是对逢丑父敢于替君受难精神的一种赞扬。这一点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影响:如司马迁《史记》中有论赞和序论,作者在写人叙事中直接或间接的插入自己的主观论断或抒发个人的感慨,展示了司马迁独特的史笔和史才,这也是对《左传》的继承和发展;对古代小说重视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2.有的是在战争中或战争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的。这种写法对文言小说如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就是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
  其次,《左传》战争中的对人物描写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1.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如“僖公十五年的秦晋之战”:“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使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卜右,庆郑吉,弗使。”。就是因为晋惠公认为庆郑的回答对自己太放肆了,因此即使占卜的结果为庆郑是最佳的车右人选,但晋惠公却不用他。这表现了晋惠公作为一名君主心胸狭窄,凭借自己的好恶而不能正确地任用人才。2.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僖公三十三年的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但仍派自己的儿子参与作战。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这表现了蹇叔忠军爱国的高尚品质。“(齐)及崤,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这处细节描写写出了弦高虽然是位商人,但却不惟利是图,不吝惜自己的财物用它们来犒赏秦军,并及时地向郑国报告消息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后代的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人所继承,同时对古代小说也有影响。我国的古代小说主要是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来描写人物的性格,而较少大段的对人物的肖像和心理进行描写。因此,《左传》战争中对人物的刻画为古代小说奠定了写作模式。
  第四、在语言的描写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首先,在叙事上体现了词约义丰、简括有力的特点。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中写了晋师溃败时的狼狈情景:“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为争船逃命,先上船者砍断后来者攀着船舷的手指,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捧起来。简练的一句话写尽了晋师溃败后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混乱场面。
  其次,对战争中外交辞令的描写,体现了言词或锋利或不卑不亢或似柔实刚或慷慨激昂的特点。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鞍之战”,“齐师败绩,(晋)逐之。将及滑泉而止。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添两君,臣辱戎士,敢吉不敏,摄官承乏’。”这体现了韩厥外交辞令的谦虚、不卑不亢、似柔实刚的特点。
  《左传》词约义丰的特点使《左传》这部书能长久的流传;外交辞令上的特点为后世史学家在写史书时提供了借鉴。
  
  贾俊玲,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