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特点

作者:郭建国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著名短篇小说《沉沦》直至一九三二年的最后一篇小说《出奔》为止,他在早期的作品中,细致入微地,赤裸裸地展示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呈现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小说创作到今天仍有较广泛地读者。创造社诸作家有一共同艺术思想那就是主张从主观出发,发扬个性,强调自然流露,郭沫若认为文艺“如春日的花草,乃艺术家内心的智慧的表现”;成仿吾认为文学是“我的内心的活动之一种”;郁达夫则进一步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从郁达夫大部分作品来看,“自叙传”色彩很浓,现就他小说的创作,谈谈“自叙传”特点。
  
  一、生活中的真我与模特式的塑造
  
  A、自身的真我。在整个郁达夫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无论是从情节中“我”的思想,还是“背景”中的我的情绪,小说最基本的矛盾和线索是“我”的灵与肉的冲突。郁达夫早期创作《沉沦》、《南迁》都是一类以自我表现为显著的特色,小说均以留日学生“他”的苦闷、孤独,内心压抑和忧伤为主题,展现了本世纪20年代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所感受到的“生的苦闷”“性的压抑”,反映了他们渴望获得“自我解放”,渴望爱情以及希望祖国早日强大的心声;小说几乎完全是主人公“我”的卢梭式的自白。对郁达夫留日情况熟悉的人会清楚地觉察到小说中的主人公基本上就是郁达夫自己,而且主人公内心的苦闷也基本上就是郁达夫当时痛苦的心情,其中穿插的一段“我”的少年时代的空话生活也和作者自传之赢余完全吻合。因此这一类小说基本上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B、关系中的“我”。这类人物形象,不像第一类那样占主体,而是随之“我”情绪的变化,陪衬人物的性格越发鲜明,对塑造主人公我的性格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的“陈二妹和车夫”劳动者形象的刻画。“陈二妹的善良真诚,车夫质朴忠厚,他们同为受苦之人,与衣食无着的寒七”“我”相怜惜,“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他们只是陪衬人物,通过他们,使“我”的命运更加潦倒;这一类小说中,作者通过“我”和其它人物的关系表现自己忧郁、苦闷和对旧势力的反抗。
  C、影像中的“我”。郁达夫小说中“我”的形象并不是全都处于主要地位,中心地位;有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某一人物跃居重要地位,甚至占小说中心,郁达夫的《过去》《迷》《迟桂花》等,其中《迟桂花》可以说是代表,小说中“我”和另一个肺病患者互为补充,和第一叙述者合起来才正是作者的化身。但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作为迟桂花象征的翁莲。她天真活泼纯洁善良,通过书信的介绍和最初与“我”见面时的印象已跃然而出,接着又通过翁则生的介绍和翁莲哥哥结婚时的复杂情绪,进一步告诉人们,她出嫁不幸,表现了她的真诚及对友人的信赖,通过这一人物的塑造,展示了作者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和对美好心灵的钦慕。翁莲这一人物无论从小说题材、内容还是从安排上都处于中心地位,“我”的影像世界,无论在精神和遭遇性格以及不幸中都能充分展示。
  总的说来郁达夫小说无论“自我的我,关系中的我,影像中的我”都或浓或淡带有作者的“自叙传”色彩。
  
  二、浪漫中的“情”与现实中的“真”
  
  郁达夫作品存在大量浪漫主义倾向;浪漫主义作品富于主观性和抒情性,这从他的“自叙传”的着重以“自我”为中心抒发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由于主观性特别强,在题材方面,内心生活的描述往往超过客观世界的反映,自传式的写法比较多……”
  郁达夫认为“浪漫主义向往未来,感情如万马奔腾,狂飙突起”。情之所发,不怕山的高,海的深,就是拔山倒海,也在所不辞,“有如”青年期的生活力的暴涨。同时他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了对比;认为浪漫主义期望“未来理想”,对于过去,取的是遗忘的态度,对于现在,取的是破坏的态度,对于将来取的是猛进的态度,而现实主义有如人生的“壮年时代”,“理知与意志”的发达,“足以制抑热情的奔放”,“知情意的三种作用,都能保持着均衡,而助成人格的完美”。
  《银灰色的死》是郁达夫小说的处女作,它完成于1920年,发表于1922年7月,刊登在当时上海的《时速新报》副刊《学灯》上署T·D·Y。
  小说描写了留日学生Y群在妻子亡故后,又失去了酒家少女静儿的爱情。他在饱受“灵与肉的冲突”的痛苦中,所有的希望、理想均被毁灭,最终孤独地走向死亡。
  郁达夫这篇小说里着意选用了抒情式的,描写式的表现手法,侧重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活动。整部小说虽然也有写实性的段落,但始终是以主人公内心活动为主轴来展开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主人公内心情感、欲望,通过表现“幻觉”来展示的。
  有时候他想改过这恶习来,故意到图书馆里去取他平时所爱读的书来看,然而到上灯的时候他的耳朵里,忽然有各种悲凉的小曲儿的歌声听见起来。他的鼻孔里会有脂粉,香油,油沸鱼肉,香烟醇酒的混合的香味到来。他的书的字里行间,忽然会跳出个红白的脸色来。一双迷人的眼睛,一点一点的扩大起来。同蔷薇花苞似地嘴唇,渐渐儿的开放起来,两颗笑靥,也看将出来了。洋磁似的一排牙齿,也看得出来了。他把眼睛一闭,他的面前,就有许多妙年的妇女坐在红灯的影里,微微的在那里笑着。也有斜视他的,也有点头的。也有把上下的衣服脱下来的,也有把雪样嫩的纤手伸给他的。到了那个时候,他总会不知不觉地跟了那只纤手跑去,同做梦一样,走了出来。等他的怀里有温软的肉体坐着的时候,他才知道他已经不在图书馆内了。
  郁达夫在小说中习惯于浪漫主义幻想。不过他的幻想不是瞩目于未来,而是“返归自然”。热衷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甚至把大自然当作人生的逋逃薮,这正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那些具有泛神论思想的浪漫主义者的特征。至于郁达夫的作品现实主义成分那是很清楚的。
  作为现实主义的重要因素是细节描写的真实。他极其逼真地描写了受主人公情绪支配的生活琐事,具体场景以及主人公的行动。他的描写几乎达到了十分逼真的程度。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这篇小说,情节简单,主要描写了烟厂女工陈二妹和寒士“我”的结识的过程。文中对陈二妹的言语情态描写十分真实自然。表现了青年女工对陌生人的警惕和对落魄者的怜惜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为工人阶级的朴素,自发的阶级仇恨。这些描写都是合情合理的,丝毫没有矫揉造作和虚张声势的地方,说明这篇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分是很浓的。《茑萝行》可以说是郁达夫小说中表现主观性和抒情性最强烈的一篇。小说全篇以书信体的形式,以“自我”的心理活动为主体,表现了“贫贱夫妻”的艰难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是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情绪几乎和作者自己吻合;二是小说的抒情不是干枯,抽象的诉说,而是通过大量生活细节的描述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对于旧式婚烟带来夫妻之间的隔膜,两地相隔的互相思念之情,以及“我”奔波在外的艰难生活,都描写得很细腻,很逼真。特别是浪迹在外的“我”回到久别的家时的情景,写得更是惟妙惟肖。这些细节可以说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风俗画。郁达夫小说既没有回到古代,也没有离奇的幻想,写的都是平凡的人生,细节刻画真实性更加突出了。
  德国哲学家卡西卡说:“在人那里我们不能把回忆说成是一个事件的简单复现,说成是以往印象的微弱映像或摹本,它与其说只是在重复,不如说是往事的新生,它包含着一个创造性和构造性的过程”,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主人公形象,与其说是郁达夫自己的再现,或卢梭式的,简直就是他的摹本,而是经过多层次整合定位,在主体情感的焦点上诞生出来的文学典型,在“非我亦我”形象中,显示了作家拥抱生活的信念;用浪漫主义形象书写国民的忧愤,今天我们阅读郁达夫小说,也会真切感到主人公内心世界,正像郁达夫说的,“艺术的价值,完全在一个真字”。率真的自我显现,真挚的“自我”感受。
  
  郭建国,教师,现居天津宝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