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语文课导语的可操作性设计

作者:刘艳丽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确实,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那么导语的设计到底有哪些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呢?
  
  一、运用故事 引发兴趣
  
  在人类语言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语文课文,常常话出有因,语中有典,把与课文有关的故事作为导语,既能增添课文的情趣,又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可先给学生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让学生对齐威王有所了解,并急于了解和齐威王有关的另一个故事。这样,就在学生热切的盼望中,新的一课开始了。
  
  二、阐述背景 提出问题
  
  文章的写作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完成的,尤其对于时代感强的作品,学生不易理解。中学语文不仅选编了一些现代作品,而且还选编了古代、当代作品,甚至还有外国作品。现代作品容易理解,而古代、当代作品、外国作品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障碍。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就应该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却表达了作者苦闷的内心。这样学生就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开头导入时就须介绍当时的背景:“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黑暗之中,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但又不知如何改变现状。因而内心苦闷、彷徨,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员,这篇文章正是他这种心情的流露。”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运用科技 声图并茂
  
  一成不变的刻板式的方式,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充分利用歌唱、录音、教学挂图、模型、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形式来导入新课,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先播放黄磊的歌曲《再别康桥》,同时可用多媒体播放康桥的图片让学生能深切的体会那种特有的情景。讲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将月色下的荷塘景色一一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细细品味、感悟作者的匠心独具。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展示祥林嫂不同时期的面貌,让学生留心观察其异同(特别是眼神的变化),教师穿插引导,让学生深切体验旧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四、联系生活 感受真切
  
  学生对平时的生活经验非常熟悉,如能联系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会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 如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提到春天,你们会想到什么?”让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只要是生活中他们感到的春天即可,“同学们想一想,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的吧?”这段导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尽情描述春的景象,之后顺势引入新课。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五、创设意境 身临其境
  
  就是指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又如:江苏肖远骑老师在教授《果树园》时,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当曙光冲破黑暗,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蓦地,一轮红日越出海面,将一片金辉洒向人间。于是,农舍、山峦、树木、花草……大地上的一切宛如镀上了一层金色,显得那么有诗意。那金色的彩霞、浅黄色的薄光、偶尔闪光的露球,像甘露沁人心脾,像醇酒叫人心醉,多美的清晨啊!晨光中的大地是美的,那么,清晨的果园,果园的清晨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致呢?让我们随着作者丁玲的行踪去观赏一下《果树园》清晨的美景吧!”这段导语,既传神描述了客观景物又抒发了主观情感,语言形象生动,一幅多姿多彩、极其绚丽的晨光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激起学生对清晨果树园的美好憧憬,从而满怀激情的投入到学习中。
  
  六、吟咏诗词 增加容量
  
  中学生比较钟爱诗词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句子,并且也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词知识。用古今诗文名句导入新课,有时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又能增加课堂的容量。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那么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的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之时,就顺利的导入了《春》这一课。
  
  七、温故知新 加深印象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知新”法的导语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如教韩愈的《师说》可以回味其《马说》,让学生回忆“说”为何义?这就是从知识点入手的。知识点可以从一种修辞手法、一个词的活用、一种体裁、一种描述手法、一个字义……来找链接点。从体裁内容方面来考虑就比较单一化,于漪老师《春》的导语设计就是依此产生的。举一反三,我们可以在教《沁园春·雪》时,让学生回味写“雪”的诗句,在教《范进中举》时可用同是批判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的《孔乙己》导入。
  
  八、对比赏析 使难化易
  
  即通过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来深化认识,将课文的难度降低。如: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可用小学曾学过的课文李白的《赠汪伦》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写的一个话题,在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今天也是书写离别情怀的,同学们认真比较,稍加品读就会发现一个明朗豁达,一个哀伤凄切。一篇字里行间激荡着少女般的欢笑,一篇却蕴藏着少妇般的喟叹。为什么反差会如此强烈呢?我们现在先看柳永生平及时代背景。”之后介绍柳永生平及时代背景又可以与李白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就对柳永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其风格也有了大体了解,这样就会认真品味其诗。语文教材有的课文就是将两篇反映同一主题、感情基调不同的课文合为一篇,这样更适合用比较导入法。如《乡愁诗两首》就可以这样导入:“乡愁是文学作品常见的主题,故怀乡是许多离乡文人蕴藏在心底最深最真的情结。情郁于中,发泄于外的风格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所学的《乡愁诗两首》就表现了这一点:余光中的《乡愁》浓郁低沉,席慕蓉的《乡愁》清新缠绵,除了风格外,在写作技巧上还有什么不同呢?”这段导入是两首新诗的比较,同一主题的诗却存在差异,通过比较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一经拿出,就熠熠生辉,引人注目,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知识库中尽情畅游。
  
  刘艳丽,教师,现居黑龙江七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