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字谜七则》教学探索与反思

作者:申志杰




  什么是谜语?《辞海》这样解释:“用锻炼智力的、游戏性的简练语句,分为谜底与谜面,出谜者说出谜面、猜谜者猜出谜底。诞生于中国文明社会初期。既有民间文学作品,也有文人之作。”我自幼喜欢谜语,学生时代也喜欢谜语,长大后成了人民教师的我,也一样喜欢谜语。在教学实践中,我领悟到:谜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自然希望自己的弟子也跟我一个样,喜欢谜语。
  机会终于来了。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之后,我执教的五年级语文科(汕头市澄海区鹤浦小学502班)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义教版新课标第九册语文第五单元的学习内容是:综合性学习(包括遨游汉字王国、有趣的汉字、我爱你,汉字)。为教好本单元之《字谜七则》,我为此进行了……
  实践
  一、教会学生知道猜字谜的好处。识字,纠正错别字,是小学识字的关键和难点。汉字是由点、横、竖、撇等基本笔画组成的。大多数汉字都可以拆成若干部件,某些部件又可以拼成一个新的汉字。这种拼拼拆拆,就是字谜中的增损离合法。因此,利用字谜进行识字,是其特有的功能。如果说汉语拼音是帮助我们发音的一根指挥棒,那么,字谜则是帮助我们识记字形的一根拐棍,棍棒齐用,识字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会学生猜字谜的技能。“解铃还需系铃人”,同样,猜字谜首先要了解一下它的结构。字谜的结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四种,即借字法、写义法、笔划交代法和拟人法。实践不难看出,猜字谜,只要掌握它的结构方法、语言特点等,便可以从谜面的提示中,找出一条寻求谜底的路来,此路不通走另路,总是可以收到一些效果的。当然,有些字谜的结构较为复杂,猜起来确实要花一定的工夫,但只要常猜,接触多了,就自然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三、教会学生学会欣赏字谜。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一个人是应该什么都美,不管是容貌、是衣服、是心灵、是思想。”然而,人的心灵美、思想美更是真正的美。这种美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的。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灯谜活动,同样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活动。古今灯谜作品中,有不少优秀谜作。这些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思考、分析、联想、品味、欣赏,去发现这些谜作的优雅意境和精巧构思,从而获得一种乐的情趣和美的享受。也可以让学生在猜灯谜的过程中,进行审美实践,并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去感受美、去鉴赏美。例如:“从南昌直达上海(猜字一),谜底:申”。谜面表达一条简单的路程走向,明白如话,无词藻之华丽、无典故之高雅,却有清新的谜路,有浓郁之谜味。谜作者以此挂面,采用增损离合、提义的手法,“南昌”扣“日”,“直”扣“∣”;而“上海”则是提义,它的简称便是“申”。谜面辞意畅达,扣合贴切精当,有信手拈来之感,无矫揉造作之嫌,堪称佳作。
  四、教会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教学《字谜七则》时,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字谜七则》中的七则谜例有三种表现形式,即文字谜、画谜和动作谜,而且要教给学生七则谜例的谜底[谜底分别是(1)日、(2)香、(3)立、(4)曼、(5)休、(6)斗、(7)林、杜、刘、孟],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猜到谜底的相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谜虽小道,宇宙间一名一物无所不包,此所谓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大天下莫能载。”正因为灯谜具有博大的包容量,可与天地万象结缘,所以,只要把字谜引进课堂,并作为辅助学生识字的一种手段,就必定能收到激趣、启智、增知、陶情的艺术效果。
  
  探索
  
  上课前,我布置学生有目的的去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字谜,尽量做到多、齐、奇。并教育学生“生活处处有谜语”,只要你善于发现,你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谜语。
  上课时,学生果然在学完《字谜七则》之后的质疑环节中,提出了不少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和有难度的字谜。如解答“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猜五画字一)”,谜底是“汞”字——“河”先扣“江”,再把“江”字的“三点水”改变成“水”的模样,就变成了“汞”字时,学生的疑问是:“江”与“河”可以互通吗?我略加思索后,便胸有成竹地为学生解答:“江、河在文中应指同一条河流;因为就地理学而言,江似指大河,但有些河确实比大江大得多,在国内,黄河比黑龙江、珠江大,这是公认;但同一水系,在中国境内称江,而流入外国却称河;故从某种意义上讲,江与河,是可以互通的。”那位学生听了我的释疑,口服心服地点头坐下,全班同学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
  又如有一学生让我猜“饭(字一)”。天哪!习谜的人都知道,“字猜字”是谜语中较难猜的一种。我思忖了好久,最后才猜中谜底“糙”字(理由:“饭”是由“米”“造”出来的),场面十分尴尬,全班同学却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如释重负,心里有说不出的快感。我又迎刃而解,为学生解答了不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疑难字谜,如“思(猜字一)谜底:十”,“恩(猜字一)谜底:大”,……
  上课后,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灯谜大汇猜,谜作来自我班的灯谜兴趣小组,谜材取自义教版新课标第九册语文课本中的生字表,谜笺由班里的书法兴趣小组书写。可以说,灯谜汇猜的同时也是一次书法展览。这样,学生既欣赏了书法,又温习了功课,也发展了思维。“灯谜+书法+课本”,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反思
  
  高兴之余,我庆幸自己运气好。因为我课余喜欢读书看报,“江河可以互通”就是我在读书看报过程中积累到的一点小知识。我也庆幸自己是位灯谜爱好者,课余喜欢研谜,尤其喜欢研究谜语中的“疑难杂症”——非常规的、有一定难度的谜语。然而庆幸之余,我也时时自责:“如果我课余没有这两个爱好,我还能解答学生的疑难吗?学生还会赞许你吗?如果学生提的问题不是偶然的,仅靠‘略加思索’‘思忖了好久’就能解难吗?学生还会鼓起掌吗?”……
  这节课的释疑解难效果很好,表面上看似是必然的,实则隐含着许多偶然的东西。假如学生提的问题超出书报范畴,假如学生提的问题不从属于你的爱好,那么,学生的疑难你“对付”得了吗?这节课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使我明白了不少道理,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学》中讲到的“要教给学生半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哲理。
  当今社会是信息万变的社会,教育也同样需要掌握信息,获取信息。因此,我们的教育思想一定要与时俱进,教学观念一定要日新月异,并千方百计来丰富这“一桶水”,充实这“一桶水”,让“一桶水”能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桶水”。教学中,要提高“半杯水”的质量,作为教师,时刻不能满足于现状,还要立足于追求更高的目标。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只有做到目标明确、学识渊博、教导有方,方能让渴求知识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吮吸到更新、更多、更优的“水”来。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讲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多么希望在教学中,教者所传授的知识,学者能掌握;教者所传授的道理,学者能领悟;学者所碰到的疑难,教者能解答;学者偶然的背后是教者的必然。
  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猜谜语的能力,促进学生谜艺的不断提高。其中不少学生还有不俗的表现,以陈旭波、陈培汕为主力队员的澄海区代表队,参加2004年7月28日至8月1日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学生灯谜观摩比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当然还有不少学生干得比我还出色,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了有用的人才。虽说学生取得的成绩与学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与老师的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也是分不开的!
  
  申志杰,教师,现居广东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