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小议当前的文学教育

作者:肖 涛




  中国文学教育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应试的压力,产生了语文教学的功利性,本文对此不做详细的分析,重点分析当前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文学教育。
  
  一、紧抓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语文教材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读物,语文基础知识的来源,也是思维和语言训练、语文素质养成的典型范本。”这就告诉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立足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方位创设情境,进行文学教育,引领学生体味课文。
  我们的教材体系、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单元结构和体系:例如一个单元是小说,一个单元是散文。现在的体系结构逐渐打破了这种体系,没有单一的按体裁去分类,而更多的是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如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等。实际上两种体系各有自己的优点。教师最好能把两种体系的优点综合起来,体裁性的单元教学还是有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这种体裁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将相同的体裁综合归类。简单的聚集对于实际的教学意义不大,教师除了体裁归类外最好是还要按内容进行归类,例如写社会生活的小说有哪些,散文有哪些,写学校生活的各自的文学体裁有哪些,这样综合归类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两种体系的优点,从内容和体裁上掌握其特点。
  不足:归类的工程比较繁重,需要较多的时间、精力投入;这种教学是对教材新的开发,个体比较难进行,个人整理后与课本的体系不同,也导致了它实际的效果(老师要考虑现实的应试),因此这需要学校和更大部门的配合;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也是渐进的,因此,这种方法在不改变目前结构体系的前提下,在低年级不适宜开展,而到了高年级应试的压力又逐渐加大,实行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做相应的专题,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讲座。
  
  二、多开展阅读课
  
  没有阅读的文学教育是空中楼阁的文学教育,书本是文学的重要载体,对文学的内容,文学的人文精神都必须通过学生的阅读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只有教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阅读,教育的结果必然是失效的。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阅读很重要,但是真正能指导学生有效的、系统地开展阅读的人又不多,笔者也为此付出了很多精力与代价。
  有效地推动学生进行文学阅读,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A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书本。
  学生不爱阅读一些文学读本的原因在于,这些文学作品过于艰深,超出了他们当前的理解能力。《追忆逝水年华》《尤利希斯》都是伟大的作品,但是显然不适合中学生看。包括像《红楼梦》初中生也未必能理解其内容与含义,同《红楼梦》相比《哈里波特》的文学价值要小,但是学生更喜欢《哈里波特》,所以,在给学生选择文学作品的时候不一定非要选择对于学生艰深的世界名著。
  不同的编者根据不同的原则,不同的目的编辑不同书目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适合学生。
  B开展阅读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学生课下的阅读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各地的中小学情况是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太多的作业,太多的补习班占据了学生的时间。因此,学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时间,让学生在学校进行阅读,构建书香校园,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寄宿制学校,每天9:30到lO点都是语文阅读时间,周日的晚上班会后也是阅读时间。
  笔者所在的班级,笔者也专门开设了阅读课。统一阅读报纸,阅读相关专题,进行讨论。阅读课不单是让学生自己阅读,也要有老师指导。笔者一般是每周有一个阅读的专题,如阅读成长的故事,阅读人物的故事,也进行阅读的讨论、交流,这些交流有学生推荐的好书,有学生的读书心得,也有当前的事实热点。例如,我们讨论过《窗边的小豆豆》看中西的教育,讨论过周老虎事件,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感觉是一件有趣有意思的事情。
  阅读课也有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
  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开展有效的阅读。(这种阅读不是应试的做题的阅读,而是文学的非功利的人文性的阅读。)当然这需要教师的勇气也需要领导的支持,笔者得到了本校邬校长的大力支持,能将这一理念变为行动并坚持下去。
  
  三、加强诵读强化朗读的作用
  
  美国教育部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认为最有效的阅读教学法是发音教学与语义教学交互使用。
  中国的传统教学也很重视诵读的作用,但是,现在的语文课朗朗的书声似乎越来越少了。诵读即是吟诵、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品味文章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情感,日积月累提高学生素养。诵读是一种文学再加工,强调个体的创造性,因此要少齐读多个体诵读。
  诵读一方面是对课本的诵读,这一点很多语文老师现在做得都不错,我们又逐渐听到了书声朗朗语文课。另一方面也可以诵读课本以外的文学作品。
  笔者每天会给学生在课堂上朗诵一首小诗,让学生在听诵中体会文学的语言美,想象文学的人情美。这一点需要坚持,笔者也有一段时间没有坚持,结果让人遗憾。薛瑞萍老师所编的《日有所诵》一书很适合每天在课堂上诵读。
  诵读的第三点是让学生课下也养成诵读的习惯,养成日有所诵,每天诵读一些文学作品,慢慢地耳濡目染,学生自然会被文学中的美所感染。
  
  四、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课
  
  语文就是生活,只有把学生从单一的课本中解放出来,学生才可能真正的喜欢上语文。为了应试而学习语文,这样是走不远的。
  语文活动的开展是丰富多样的。对于文学教育,开展的活动最好与文学有关。语文教材后面有系列的活动设计,语文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不过,处于应试的压力很多老师没有很好的开展这个活动,或则开展也是走过场,搞形式。语文活动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学素养非常重要,教师要超越暂时的功利的需求,从更长远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学,当然这更需要相关部门给教师减压。
  语文活动课的开展最好定期,系统化,跟学生的学习进度保持大致的一致。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可以更统一。
  
  五、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进行专题研究
  
  语文教材收选的文学作品仅仅是文学海洋中的零星和片段,不够系统,远远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可以依照大学里的做法,再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专题讲座,这样对学生眼界的拓宽会大有裨益。
  笔者以前曾开设过系列专题。
  如《中国文学家的死》《金庸小说专题》《神奇的小说》《中国文学家的爱情》等等,很受学生喜欢。
  学生听了专题后,也可以对专题进行相关的研究,也就是研究性学习,这里不详细的表述。
  目前的专题讲座,很多老师是利用学校的第二课堂进行的。但是,最后往往由于应试的压力变成了一节应试的语文课,利用课堂的话,教学时间又很紧迫,这是目前让广大教师很棘手的事情。
  
  六、请相关的作家进行相关的讲座
  
  如果能请到相关的作家对学生进行专题的讲座,效果肯定不错。大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有很多讲座可以听,如果中学也能有较多的文学讲座进行,对于学生文学的教育必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这需要学校巨大的财力和公关能力,不是所有学校都可以做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上面提到的利用影视作品这个途径。学校请不到于丹但是可以给学生放于丹的讲座,效果也不会太差。
  
  七、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
  
  很多教师不阅读,很多老师就少有人文素养,这样怎么能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呢?教师自身要加强阅读,教师还可以同学生一同阅读,一同成长,教师的参与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理还可以让家长也参与其中,一同阅读与学生一同成长。
  总结:当前摆在中国语文教师文学教育面前最大的难点还是应试教育的魔咒,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真正开展的还是应试教育,应试依然是学生,教师学校生活的“主旋律”,这点不改,文学教育的理想还一时很难实现,但是我们依旧要坚持我们的理想,理想轻易实现了也就不是理想了,正因为实现他充满了困难,我们才更要努力地去实现它。
  
  肖涛,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