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农村高中文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熊 娟




  1986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语文教学也进行了广泛、持续、深入的改革试验。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相继颁发了各种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极大推动了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式启动。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学教育因其特定的意义、有效的教育作用,成为语文教育改革中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各种差距,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改革中应有不同的措施和方案。本文将关注点放在农村高中文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上,尝试探究其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将我们带入了科学技术主导地位的知识经济时代。当城市的经济带动国家向前迅猛发展时,城市的文化、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目的是要减小经济与文化的矛盾。可是农村的教育却远远赶不上经济的发展,学生一方面快速接受新科技的产品,接受最新的信息;一方面又要回到学校接受老一套的思想教育。这种现状从小学教育开始阻碍了儿童的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什么农村教育会呈现如此现状呢?据相关调查和分析,其原因有:
  农村小学、初中的教师青黄不接。一方面,老一辈教师们的经验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和口味,他们所跟上的语文教育改革,在文学教育上也大多只是对文学作品作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式的处理,学生们则是鹦鹉学舌、死记硬背。而农村学校大都没有图书馆,因此在课外进行文学作品阅读的学生和老师都很少见。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后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们没有几人真正愿意投身到农村的中小学教育中去。所以,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是不可能为语文教育改革担负重任的。那么,高中所招进来的学生对于文学,除了仅有的可怜的一点课内知识外,别的几乎茫然。
  应试教育横行无忌,文学教育举步维艰。在农村,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在抓优生率,特别是五、六年级的时候。再往上,农村的初中就完全把升学率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为了能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考上城里的重点高中,他们把考试和高分作为法宝,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学生的将来着想!”可以想见这样的学生升到高中以后,他们的思想里除了考大学就是考大学。甚至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那些小说名著都是“闲书”,是不能看的,是会阻碍上大学的。而学生们大概只简略的看过四大名著的电视剧。小说,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更不会买书珍藏。在高中,文学教育就是老师给疲惫的学生们上一节“休闲课”,讲讲文化名人的风流韵事,讲讲历史上的男人战争和女人的眼泪……再不就是回归高考,把文学作品“碎尸万段”,抓住其中的一个考点,大讲特讲。语文教学真是捉襟见肘,疲于奔命。
  
  二、正确认识文学教育
  
  尽管农村的语文教育改革不容乐观,但是作为教育青年,在教育这块热土上定要开垦一片文学教育的天地。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确:文学教育在中学素质教育中是基础的、不可或缺的,和识字、数数一样,是一种人格的基础教育。这种文学教育并不是要把多数人培养成文学家,但应该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能力。这是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语文美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在教师身上应该做到:一方面,增强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毫无疑问,文学教育的有效措施是必须依仗语文教师的文学底蕴的。虽然农村学生的文学意识很弱,对文学的理解也只限于一些网络小说和青春言情小说,但是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在文学价值和文学理念上下功夫,用心引导学生到纯文学的殿堂里遨游,定会在日积月累中领略文学的乐趣。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在高中教育的应试压力下,不能扼杀了对文学的爱好和追求,应该不断探索文学的奥秘,从而才能用自身的言辞行动打动学生。
  其次,从教学理念上改变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语文课堂不是老夫子摇头晃脑的吟背灌输,不是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不是应试教育的傀儡。许多农村学生对很多文学知识都不了解,也不喜欢。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聚集了大量文学作品,从中国的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从外国的小说到戏剧,无一不是给学生呈现文学殿堂的奇葩。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不爱《红楼梦》中个性反叛的宝黛,不爱《水浒传》里风雪交织中的英勇林冲,也不爱《三国演义》里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可是在电影面前,他们却喜欢一个又一个精彩的镜头,看得手舞足蹈,兴高采烈。若回到课本中,让学生们拿着课本说个一二,却一片哑然。“强迫”他们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外国名著,却叫苦连天,根本不愿意完成这样轻松而富于乐趣的“作业”。这样的文学教育很明显就是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流失,如果高中语文教学以这种方式继续下去,语文的地位和作用将无声无息的流失。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尽量以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要让学生参与到文学活动中去,让学生体会到作品对自己的价值。另外,营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小到课堂的学习环境,大到家庭的氛围。虽然农村的很多家长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文学教育的作用。但是,文学作品里那些坚韧不拔的气度,与独立的个性品质是绝对可以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来的,只要教师从正面去引导,让学生用行动去实践,家长肯定能发现自己孩子的改变。比如,《我与地坛》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情”的范文,是人人熟悉的亲情,是人人都拥有的亲情,可是面对亲情,有几人没有自责?学生看到了,自然会在内心或行动上表现出对父母的感恩和爱。这是一种最好的情感教育,是学生自省的,自发的。这时教育怕是要觉得自己的作用无穷了吧!
  
  三、重视文学教育的作用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在于以生动的形象教育人,以丰富的感情感染人。所以,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学教育意义重大。在农村高中实施文学教育更是有特定的意义和作用。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陈骏涛先生对文学教育的意义作了很好的阐释:“文学作品包涵丰富的形象思维,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文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学生只有吸收文学作品中形象思维和艺术语言的滋养,才能更好地发展思维和语言。文学教育对学生认识生活、养成审美情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性起重要作用,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内容。”
  首先从文学教育的基础作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咬文嚼字》杂志社公布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具有较大代表性的错误之一:电影《无间道》的片名和电影内容原本不符,而这部电影流行后,社会上却有很多人使用这个词语,比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还有很多关于古诗句以及一些字词的滥用。这些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农村地方更是举不胜举,到处都是。而在学生的笔下也经常出现这种错误:一厢情愿写成一“箱”情愿,生命诚可贵写成生命“曾”可贵,平凡的人要写成平“繁”的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语文的一种亵渎,对教育的一种侮辱。
  其次,从文学教育的目的来说,中学文学教育是让学生学习我们国家和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从而培养文学语言的语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个性,健全人性;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陶冶崇高的情操,提高文化素质。这种认识在农村学校应该大力提倡和宣传,现如今语文在农村高中是弱势学科,上到领导下到学生都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他们把关注点都放在数学和英语上。在教学改革上,同样也是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到这两门上,却不知语文学不好的学生也不可能把其它科目学到很好,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可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不是需要一个又一个北大清华的学生,而应该是具有强烈民族感和责任感的青年,他们担负的应该是建设国家的重任,而不是找一份收入高的工作。所以,文学教育在整个教育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改革一路走来,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中文学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农村教育中,高中的文学教育还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没有为国家的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希望语文教育专家们能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农村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让这块土地上长出更多的教育新秀,结出更多的硕果。
  
  熊娟,教师,现居湖北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