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几种途径

作者:杨爱华




  广东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经过几次大的修改,越来越体现出知识容量大,结构合理,融基础性、传统性、时代性于一体的特点。
  2005年的秋季,我初次拿到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首先被其浓厚的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封面深深吸引。那封面上代表商周文化的甲骨文、司母戊大方鼎;代表秦汉时期文化的竹简,以及从右往左读的唐宋古书的插图……无不深深攫住我的心,我惊叹封面设计者的独出心裁,用心良苦。我翻开散发着墨香的书页,粗读细品一番,一个个鲜活、美丽的文字跃入了视野,一种种文学体裁依次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扇扇充满奥妙的自然、社会、人生之窗为我们敞开……我不禁赞叹:走上课程标准实验新轨道的粤教版高中语文,也和广东的改革一样,乘上了时代的列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它带给老师的必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带给学生的必是无穷的知识和教益。
  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经过几年粤教版的教学摸索,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多方面抓好阅读。
  
  一、阅读好教材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说:“少年求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书之富如大海,百货皆有……”书中更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变,其义自见”这样的佳话,看来,利用有限的时间多读,可以给求知者无尽的珍宝。
  粤教版必修教科书每册都有分成三个层级(基本阅读、扩展阅读、推荐阅读)的三个阅读单元,其中,“基本阅读”是放置最重要最有代表性课文的地方,其典范性和时代性都适合学生多读。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课内知识的迁移,而语文课本是课内知识迁移和延伸的指南。这就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好教材。
  高一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不少是文质兼美的,可以作为美文来阅读。如2001年四川省理科状元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张洁的《拣麦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徐迟的《黄山记》、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余光中的《沙田山居》……这些文章,有的让我们借助生动活泼、情感浓烈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学习她有追求、有理想、正确认识自我的精神;有的运用欲扬先抑、情理交融的写法让我们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学会热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有的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人世间那种朴素的无所企望的令人动容的真情;有的运用热烈的感情和磅礴的气势,表达了对河山的热爱……这些文章,教学时,我们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用声音表现情感,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所表达的感情,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在反复阅读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也得到了提升。
  
  二、适当扩大阅读的范围
  
  粤教版高中语文编写组曾对“语文水平一般”的学校和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造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有的是教师水平低,有的是受方言影响,而一个最关键的共同的原因是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不够理想。
  学生由于内外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更是令人堪忧。他们所说的阅读,仅仅是将课本抱住,其实这样对学好语文是远远不够的。鲁迅先生在《而已集·读书杂谈》中这样说道:“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既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多的了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改交流会上也曾说过:“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这就告诉我们要扩大阅读的范围,重视课外阅读。那么,从哪些方面扩大阅读的范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历史文化书籍中阅读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堪称历史文化的奇葩,里面学生可读的内容实在很多,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唐朝李白潇洒的文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朝苏轼美好的祝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元代马致远的绝唱。一本《三国演义》让无数英雄扼腕长叹;一本《儒林外史》写尽天下读书人的心态;一本《红楼梦》让人们阅尽世间百态……在书中,我们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懂得了许多情怀,领会了真实的人生,辨别了人世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书本为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我们头脑日益丰富,知识日益渊博,人也更加明理、睿智……
  除诗词曲小说以外,我国历史遗存的许多书籍都值得阅读。一本《增广贤文》给人多少启迪:它教人行善,“勿以善小而为之”;她教人惜时,“花无百日好,人无再少年”;它教人守信,“许人一物,千金莫移”……还有《千字文》、《百家姓》等里面有许多圣智之言,包含着历史、伦理、博物、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极好地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我认为这些有益的书籍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材料。
  2.从现当代作家所写的书中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推进,文化的繁荣,现当代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和写手,如鲁迅、贾平凹、三毛等,他们或有犀利、直面人生的写法,或有精练、深沉、绚丽的语言,或有巧妙的构思、精巧的文字,或有潇洒的文风、变化多端的艺术个性……这些都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当然,在选择阅读的内容时,老师要认真甄别,恰当引导,重点推荐。
  3.从外国名著中阅读
  20世纪50年代,中国有一个以王蒙、碧野等少年作家群,他们读高中时就大量发表作品,甚至有的作品当时就收入中学教材。他们的一个最基本的经验是:大量阅读古今中外名著。
  高一教材中精选了不少外国作家的作品,如莫泊桑的《项链》、普希金的《致大海》、泰戈尔的《我一无所有》、卡夫卡的《变形记》。我还要求学生读《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简爱》、《母亲》等,以扩大学生视野,丰富他们阅读的内容。
  4.从社会生活中阅读
  电视、电脑以它快捷、直观的特点,容声音、画面一体的形式,成为人们了解讯息,欣赏“阅读”的窗口,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在平时,我要求学生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电视散文”“社会经纬”“外国文艺”“世界各地”等栏目。闲暇时,让学生留心街边的横幅,门上的对联,店铺外的招牌、张贴的广告、警示牌、标语等,生活中的报纸、杂志等,让学生通过这种最愉悦的“阅读”开眼长智。
  时代的发展给每位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要求学生广泛的阅读,树立“大语文”的概念,利用有限
  的时间多读,才能让学生的语文插上腾飞的翅膀。可以说,多读对学生是不无裨益的。
  
  三、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强烈的兴趣是促使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阅读兴趣的培养同样如此。如在必修四小说单元教学罗贯中的《失街亭》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镇守战略咽喉要地街亭的主要负责人是谁?失街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你认为马谡和诸葛亮究竟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并适时加以肯定,使他们获得阅读后得到知识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那些较为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与满足感。把难度较大的,需要较多课外积累的知识留给那些基础较好的同学,也让这些同学获得一种表达的乐趣。经过多次练习以后,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便提高了。当阅读的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开展阅读,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学习是个慢活,欲速则不达。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改变他们原有的阅读习惯,学生才会在轻松中受益,语文成绩才会有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柯汉琳 陈建伟主编的《语文》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10(125-160)
  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编的《现代教育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5(102-140)
  
  杨爱华,教师,现居广东南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