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新课改中的朗读教学
作者:丁志珍
一、存在问题
然而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朗读的教学方法备受冷落,出现了“重分析,轻吟诵”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是老师盲目地反对朗读背诵,斥之为“死记硬背”,以至于当前的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
1.朗读的形式单调。课堂上基本以默读代替朗读。默读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老师的提问。但其实是忽视了朗读区别于其他方式的本质特点,是一种急功近利,机械加强阅读教学的做法。有朗读的话,大都采取齐读。齐读若用得过滥,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朗读水平,不利于对“滥竽充数”者做具体指导。
2.朗读的指导方法、评价不得要领。有的老师经常会做这样的评价:“读的很好”“读得太棒”“不错”“可以”。究竟好在哪里,往往没有做进一步说明,这类评价语言放之四海而皆准,使得评价失去了应有的针对性和激励性。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时,不注意审听,或忙于板书,或抓紧看教案,将学生朗读作为思考下一步教学的过渡和缓冲,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做出评判与指导,达不到朗读的目的。
3.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有时有一半的学生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改善的措施
那么具体该采取哪些措施呢?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强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有的教师在范读时尚有误读、漏读、倒读现象,平平淡淡,根本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因而更谈不上指导。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练好朗读的基本功,力求使自己的朗读声情并茂,对学生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对学生的朗读活动进行科学地指导。首先,学生朗读前,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句读,读通读顺课文。对于美读,不仅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读好节奏,读出语调,还要求学生把握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对于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其次,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给学生讲明朗读要领。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朗读的知识应了如指掌。这样才能给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否则便会庸师误人。
3.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朗读之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议,而且评价要言之有物。好在哪里,教师应进行归纳、提炼、升华,错在何处,教师应针对性指出,并提出订正建议,使学生获得朗读方法的正确导向,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4.追求朗读的形式多样化。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如齐读、个别朗读、分组朗读、男女生读、轮流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地指导学生朗读,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不同的教学题材和教学步骤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
在学习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的朗读方式;在学习写景抒情的课文时,宜采用范读和配乐朗读;当教学中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当学习重在心理描写的课文时,宜采用个别朗读。
5.保证读书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如果学校允许的话,还可以安排学生早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这不仅是对课堂朗读的有效补充,而且能让学生养成朗读的好习惯。
结语:为了实现“三维”的语文教学目标,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势在必行。但是,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适合每种题材的朗读方法,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相信丰富多彩的课堂朗读训练,会让语文课堂展现无限的生机与魅力。
丁志珍,浙江温州梧田高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