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语文教学与美育

作者:和丽英




  美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从孔子到蔡元培有着一座丰富的美育思想宝库。而作为语文学科因其特有的人文性特点,同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教师在教授学生时不仅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把思想感情的陶冶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学语文的价
  值和快乐。那么,在语文课中具体怎样实施美育呢?
  
  一、指导学生“美读”,体现美育的直觉性。
  
  “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例如,教学《岳阳楼记》时,在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读,用读带动情感去感受,“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这种壮阔雄伟的洞庭湖景色。又如《沁园春·雪》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由读中去体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必胜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心灵相撞击,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通过“美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文章的美。
  
  二、引导学生“美形”,突出美育的形象性。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很难感受美和美感。语文教材中反映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游记小品等文艺作品相当多,这些作品不仅因其深邃的思想给我们智慧的启迪,以人性的光辉给我们以心灵的升华,更以其隽永的语言、精巧的形式和优美的意境给我们美的享受。如在教学《黄河颂》中,教师借助黄河奔腾不息的宏大画面,再配以组诗《黄河大合唱》的歌唱,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创造出一种情景氛围,引导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三、带领学生“美情”,抓住美育的情感性。
  
  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近代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做“情育”,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录音、幻灯、投影、挂图或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摈弃假、恶、丑,体验真、善、美。带领学生“美情”,可以感受《藤野先生》中作者鲁迅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体会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愤情怀,明白《斑羚飞渡》中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唾弃《我的叔叔于勒》当中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四、指点学生“陪美”,强调美育的愉悦性。
  
  美育不像其它教育那样带有规范性、强制性和压迫感,而是让人无拘无束、自觉自愿,出于对美的渴望和向往,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要,不杂个人的功利目的,完全摆脱了物质欲念的追求,从而得到美的享受。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教育的过程,主体欣赏、观察审美对象带有明显的自由性,人在这种自由中收获愉悦。例如学生在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时,教师抓住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很紧这一点,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走进角色,调动生活经验去处理文章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都碰到过,学生就能做到畅所欲言,无话不说,而且能找出许多解决的方法。这样,就能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真情流露,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完成教学目标。
  
  五、促进学生“发展”,明确美育的目的性。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单是为使学生获得愉悦感,而是要遵循《大纲》要求,高质量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它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语言,借鉴前人创造“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等,形成合乎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因此要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确定美育的目的任务;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确定美育的重点;按照学生不同心理年龄特征,采用不同实施方法;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读书、作文、学知识、学做人、明人生、求发展,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
  语文教学为美育提供了“用武之地”,而美育则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语文教学能够实施美育,是语文学科的特征之一,美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和丽英,教师,现居云南怒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