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牵引
作者:范贵清
一、以情激情,营造课堂情感氛围。
阿炳一曲哀转低沉、幽婉荡肠的《二泉映月》,让几代人闻之心凝神聚,泪水满眶。这表明,好的文艺作品都是以情感人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教者先要为文动容,进而以教师之情激起学生之情,因而进入文本所表述之情。笔者有这么一段经历,以前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自己总想表达那种思念和颂扬,可效果总不够理想。可前年上半年在讲授此文时适逢我尊敬的外祖父去世不久,一上到此文,我就产生心理移位,不禁潸然泪下,思念之情如脱闸洪水奔涌而出,一篇课文教下来,教室里静悄悄的,连那几个一向调皮的男生也在悄悄揉着眼睛。今年学生见我时还说:“老师,您上的那节课我们印象太深了,我是从那节课才真正感受到了何为思念。”
学生的话使我深深地懂得要想使学生动情,我们教者自己不仅要努力培养播音员的素质,读懂读透不同文本角本,正确解读文中之情,更要在情感的传递和情境的营造上深入探究投入,最大程度地沉浸其中,尽量原汁原味地将文本这一视角感知形式转化为听觉,让学生以不同的感知方式触摸作者的情感,受其感染,引起共鸣。
二、披文入情,触摸作者感情脉搏。
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文学作品都赋予了作者的爱憎褒贬,我们师生要解读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明白他为之动情的原因。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无比深沉的爱,同时作者也有悲痛与愤怒,悲母子永别,怨反动政府血腥屠杀。作者为什么爱母亲,既因为母亲给予作者许多,还因为母亲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写人之文如此,绘景之文亦然。
俗话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那精美文字的流淌中,是作者对大自然深情挚爱的脉搏的跳动,是作者那双发现的眼睛以独到的视角在捕捉瞬间之美。我们学生学习时要在诵读中欣赏到文字的图画美、情韵美,进而体味作者的情感之美。
总之,我们要通过引导,让学生触摸到作者脉搏,这样很容易产生心理移位,学生便能披文以入情,极快地提高阅读效果,正确解读文本内涵,进而形成一种鉴赏和表达能力。
三、妙手煸情,身入情境“文”“我”合一。
学生要想入境,必须将文本的知识信息传递到大脑,有了这些理性信息后就需要激起学生正确的感情震荡,这需要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调动自己联想和想象的思维,犹如身临其境,唤醒自己内心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这样才能为文所感染,产生心理移位,才能最大程度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意图,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冶情益趣,真正达到“文”“我”合一。
在学习《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我们可引导学生用感受过的经历和课文中的进行比较,比如大家都挨过晒,受过渴,淋过雨,我们的经历与祥子相比,可谓是“九牛一毛”,可当时自己就已经非常痛苦、难受了,意志稍弱的同学,甚至有天塌下来的痛苦。可祥子却是多种痛苦汇聚袭来,有自然的、社会的、家庭的,难以想那会是一种怎样的痛苦?通过比较,自然激发同学们对黑暗社会制度的痛恨。讲《草地晚餐》时,我们应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饥肠辘辘的情形,这些感觉器官就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感情向作者和教者移动。
曲调未成先有情,一曲终罢泪满襟。总之,触摸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教师要情真意切地教,努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真正的感知世间百态的爱憎、喜怒哀乐,并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真正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文本阅读的情感之河中达到物我合一,情满胸襟。
范贵清,教师,现居江苏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