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文学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支成相




  文学作品是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反映的产物,也是作家描写内心世界的产物。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则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作品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反映社会,表达作家的主观精神,形象思维则是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基于文学作品的上述基本特征,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尽管文学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但在实际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却极端重视语文应试教育而轻视文学教育。“轻文学,重读写”的语文教学现象,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蔚然大观。这一弊病根源久远,再加上学生考试成绩直接与老师的利益和声誉挂钩,所以它根深蒂固。
  笔者在教学中,虽不“重读写而轻文学”,但“读写”与“文学”是平分秋色的。身边的同行者,“轻文学,重读写”的少,只重“读写”而不谈“文学”者极多。能让读写与文学平分秋色也算不易了。
  其实,文学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获得文学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描写手法,提高文学素养,进行形象思维训练,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认识社会,了解人生,改造社会。总的来说,文学教育对形成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来谈谈文学作品教育对学生有何积极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教育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文学作品反映生活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地域的广度,可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现代、异域、他乡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夏落蒂·勃朗特女士、狄更斯和哈可尔夫人时说道:“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被称为“社会的百科全书”,被称为“形象的历史”。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不讲文学教育或轻视文学教育,则犹如塞蒙学生耳目。
  其次,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上有极大的潜在影响力。人们把文学作品称为“精神食粮”,便是对文学教育作用的一种简明表述。鲁迅把文学教育作用称为:“催人向上。”高尔基则说:“文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要和人们中间的鄙俗作斗争,并善于在人们中间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文学的教育作用是指文学通过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图画及作家渗透于其中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显示出来的是非爱憎倾向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等所产生的影响。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它所描绘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鲜明对照,通过对真善美的肯定对假恶丑的否定,能使读者在与作品的感受和交流中受到震动,受到感奋,因而求善向上,使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人们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生活的信心和力量,自觉地形成高尚的思想和良好的品质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第三,文学教育有着很大的审美教育意义。文学作品描写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可使学生从中体会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因而,文学教育有利于美化心灵,有利于熏陶情操,有利于放远眼光,有利于拓宽胸襟,有利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中外古今的名著佳作,皆充溢着美感,而文学作品与实用文章相比,更富于美的形象性与感染力,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文学素养。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学教育对形成学生的素质的积极影响,不止以上说的三点,还有很多。不过只上面三点,笔者认为就很值得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文学教育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在语文方面,不是只注重字斟句酌的“重读写”应试教育所能办到的。
  
  支成相,教师,现居贵州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