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写在《凌波而歌》出版之后

作者:吴常强




  我的散文集《凌波而歌》出版了,而且获得了一个大奖,使我好亢奋了一段日子。
  在那本书的“自序”里我写道:“这是我在散文领域里摸爬滚打十六年的积累。”“十六年的心血才成就这样一本书,是不容易的。”
  甘苦自知。十年磨一剑。要做点事情总是需要时间,需要工夫的。谢天谢地,它终于出版了。我多年的心血有了交代有了见证。虽然我知道,这是早早晚晚的事,但有些事情还是早比晚要好。可是,人需要鼓励,需要受到肯定,需要精神支持。受到肯定就会焕发热情,就会激发更大的潜能。受不到激励和肯定的工作是一种折磨,一种忍耐,一种毅力和意志的考验。好像在茫茫暗夜中踽踽独行,却始终见不到光明,还是要默默地往前走,这其中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因为你喜欢,就是因为你需要它。
  我说的是我喜欢文学,喜欢散文,喜欢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好学是我的天性。大学毕业二十几年来,我干过多种不同的工作,不管干什么工作,不管工作有多忙,我总是见缝插针地学习,读书,写作。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或者信口开河地对我说,凭你一个七七届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干工作已足够了,还学什么?读什么?或者背地里鄙夷不屑地称我为书呆子。对此,你能说什么?付之一笑。不同道者不相与谋。多少年来我已经学会了不与任何人发生争论,我深知争论的无效和无益。指手画脚的人有的是拥有话语霸权的人,有的是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人,有的是爱说闲话磨嘴皮子的人,这些人都是你无法沟通不必沟通的人。让他们说去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观念,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每一个人都把自我包裹得很紧。哪怕一些很浅薄的人,哪怕一些在势利面前卑躬屈膝拍肩谄笑努力下作下贱的人,让他们表达自我的时候,发表谬论的时候,都顽固得坚定不移,振振有词,甚或慷慨激昂到叫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在这个世界上做的人永远比说的人少,那么我们宁愿做正确的少数。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么,我们就保有我们的心,保护我们可贵的沉默,珍藏我们沉默的真理吧。坚定我们的操守,热爱你的孤独的事业,义无反顾地做去!做比说好,比叹息好,比不懂装懂好。
  我说到了孤独的事业。是的,读书是一种孤独的事业;写作也是一种孤独的事业。孤独,然而不寂寞。于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读书写作是孤独而又寂寞的,不被人理解的;但于内在精神上,读书写作又毋宁是热烈的,蓬勃的,有着无比的丰富和充实感的,其幸福也是深沉而又绚烂的。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在竭力向外发展,或争名或谋利,而做一个写作人读书人却是向内的,诉诸内心,沉入内心,孤独是必然的。
  这是一条崎岖的幽径,在远离繁华通衢的地方,在众人的视线之外。无论寒冬,不管酷暑,你默默地走着,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像一头负重的老牛。你不知道将走向哪里,但你知道火光就在前头,光明就在前面,所以你只管往前走!那火光那光明就是新的思想,新的意念,新的感受,这些东西构成你写作的要素。在文学之路上跋涉,就是在不断发现内在的自我,就是在意象与情感、存在与表现、现实与思想之间找到契合点。这是一种思考的磨砺,一种精神的磨炼。思想是一团乱麻,在你的心里,纷乱的思绪朦胧地裹着某种意念,把这团乱麻中的丝线抽出来,把这个意念用这些丝线缠绕起来,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一篇文章,一篇散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收获的也是一种精神愉悦的高峰体验。文学说到底是一种心灵的事业,以思考耕耘自己的心灵,用知识浇灌心灵的土壤,花儿会开,果实会丰硕起来。一个人的作品是他心血的结晶,通过作品,作者走进了读者的心灵,读者的心灵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于是心灵之间获得了真正的沟通,这是何其美妙的事情!
  并无什么高自期许的宏愿,比如当个伟大作家之类。只是一路地读书,一路地写去。只是想表达自己,只是想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真正的喜欢,证明做一个业余读书人一样是个读书人,甚至是一个更称职的读书人。并且相信,心血不会白费,努力不会没有结果,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甚至是丰硕的收获。天道酬勤。自我需要不断开发,生命的旗帜一点点亮丽起来,冉冉飘扬起来。
  一个人生命的轨迹往往都在冥冥中被规定了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设计好了的。读书,尤其是写作,它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时候毋宁说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但我时常感到,我的读书写作确实使我受益不少。我也有痛苦、忧虑、无聊的时候,但总是从书中得到及时地调整,从书中找到慰藉和宁静。在办公室里,别人说话闲聊的时候我在读书;别人在网上聊天、玩游戏的时候,我在读书。我感到读书使人充实,我感到读书使我总是有事可做。读书写作成为我的生活方式,而一旦离开这种方式,生活会显得多么荒凉啊!
  很多人把文学说得很神圣。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人类在向文明、进步挺进的过程中所有伟大的事业所有真正的学问都是神圣的,不独文学如此。比如哲学,比如历史学,当一个哲学家的睿智思考激发了人们探求真理的热情,当一个历史学家在历史的隧道中发现了被尘埃遮蔽的历史真实,你能说他们的事业不神圣?文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是人的精神建构,它是个性化的人生观察、历史思考,它作为总体呈现出来的是人类心灵的百花园,它净化人的心灵,开阔人的心灵视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这一点完全有别于宗教,更不同于政治宣传。
  我之走上写作的道路,并非由于梦想,并非有一个强烈的要当作家的愿望,而是由我的人生道路,我的好学的天性,自然而然形成的。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强烈的愿望是当一名教授,想做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我的几个大学教师也向我许诺,说毕业后让我留校任教。有这一点许诺,所以我没有参加研究生考试。没料想,许诺成空,毕业时我无奈地成了一所大名鼎鼎的省城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可是,我并不喜欢当一名中学教师,怎么也喜欢不起来。我是那么愿意学习新知识学更多的知识,而中学教师不必有太多的知识,中学教师就是可怜的将几册教材今年教了明年教,车轮子一样单调地循环,不需要什么创造性。我想考研究生,但是我遭到了单位领导的当头棒喝:你死了这条心吧!我们这里一个萝卜一个窝!于是我被注定了此生与研究生无缘,我当不成学院里的教授。但是我决不放弃我对学问的追求,名义上的教授可以不当,真正的水平和学问我一定要具备。所以我贪婪地学习各种知识,广泛地涉猎各种学问。边工作,边读书;边读书,边写作。
  我是文学之路上的一个散兵游勇,我没加入任何一个文学圈子,也没有人邀请我参加这么一个圈子,直到如今。所以我说我的文学事业是孤独的。这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客观上,我的周围缺乏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主观上,我把圈子看得很轻,虽然我知道,同道之间的交流切磋乃至争论,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能互相受到感发、启迪,有这样的机会我大概也不会拒绝,也会欣然前往,去亲耳聆听别人的高见。但我不会去参与争论,争论使我厌烦。这不是坐井观天,不是偏狭,我认为我没必要刻意去寻求这样一些同道。我喜欢自然而然。我相信缘分。有各种各样的书,书里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与书籍对话就够了,有自己的冷静思考就够了。凡是你能接受的观点,就是适合你的观点,就是对你有益的观点,就是陶冶你滋润你的最佳营养。接纳你愿意接纳的,拒绝你不能接受的,这就是良好的感悟能力和理性的判断能力。
  现在,我的第一个散文集出版发行并获奖之后,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到了面前:为了促销,我是否应该去设法找一些人帮助炒作一下?很多关心我的朋友都给我提出这一善良的美好的建议。对此我摇头。第一我反对炒作,炒作就是制造泡沫,就是虚张声势,就是把一说成二,把无说成有,就是吹嘘吹捧瞎起哄。我从不相信这一套,那些炒作得很响的书我从来不读,我是凭着自己的阅读趣味、知识需求去读书,凭着自己的判断力鉴赏力去读书,而不会跟着别人亦步亦趋。第二我不认为一本小小的散文集就值得炒作,我甚至还感到一丝丝的羞愧和不安,我写得还没有怎么好,有价值有深度的东西不多。一本书的出版发行只标志着我一个时期的辛勤劳动画上了一个句号。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高兴感奋是应该的,可我不会因此而狂妄无知,而不知天高地厚。我知道我还很粗糙,需要不断地继续地打磨。我知道文学、学问这条路我是走定了,我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加倍地努力。世界如此辽阔丰富,人生这般深邃奥秘,我才写了点什么?我要写得更多更好,我应该写得更多更好,我必须不断地前进,不断向新的高度进发。我是否还要像以前一样继续胡乱投稿?我的回答是:不。我不会再那样做了。我的书被专家们认可,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励,使我有了更多的自信。我只需要一如既往地读下去、写下去就行了,水到渠成,我不再为能否发表担忧,我只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把文章写得更好!我的一个朋友曾指着我的《凌波而歌》问我:这里边高峰期是哪儿?我笑了。我说:才刚刚开始。
  在走向文学的道路上,我一路摇摇摆摆,经历风,经历雨。我还将继续走下去,扎实地,稳健地。
  
  吴常强,山东青岛开发区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