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谈歌历史笔记小说的开篇叙事模式

作者:聂 俊




  文本话语需要具体的叙事策略来表达。叙述人的设置,叙述视角的安排,叙述结构的组织,语法句式的选择都可以看成是叙事策略的运用,恰当的叙事策略能促进话语意识的正确表达。 所谓故事外叙述即叙述者不是虚构世界的参与者,他与虚构人物分属两个不同的本体存在层面,叙述者是“故事外的”。它存在于叙述时间以外。因此,这种叙述者的权威更为优越,具有更大程度的自由。1(P18)
  在谈歌的历史笔记小说中,文本的作者、叙述者、故事主人公所面临的时代、社会并不一致的,作者通过叙述者之口进行故事外叙述,站在历史的高处对“历史”中的人物、故事和精神进行深刻观照。
  在谈歌的系列历史笔记小说中,文本叙述往往以一段类似于引子的文字为开端,点明自己将要叙述的是历史故事,后文乃是对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奇闻轶事的记载,类似于笔记记载,以此拉开作者、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让作者、叙述者超出所叙述的故事之外,从而产生出必要的思考。这类引文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开篇以历史上的一些掌故或奇闻轶事来引出下文的故事,并在文本叙述中直接表明下文的叙述即是“谈歌”所讲的故事。如《四家书楼》开篇第一段:“旧时候有一副对联,诗书传家久,富贵庆有余。上联指的是读书人家藏书。由此说,藏书是中国读书人的一个传统。藏书对后来的读书人是一件幸事,对当事者是一件伟事,可更是一件苦事。藏书者委实不易,下边谈歌要讲一个藏书的故事。”2(P4)由旧时一副对联引出了读书人的藏书传统,更在后文道出了藏书的辛苦,最后引出下文的故事,并直接表明下文的故事就是“谈歌”所讲叙的:“下边谈歌要讲一个藏书的故事。”类似的开篇叙述同样存在于《天香酱菜》、《绝印》和《张子和》中,《天香酱菜》的开篇的两段就用较长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天香酱菜的类属、记载、发源地和做法,并以一句:“谈歌下面就讲这个酱菜的故事”3(P69)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出下文的故事叙述;《绝印》也是先行介绍印人是指哪一类人——治印刻章,紧接着介绍保定刻印的繁荣,最后一句“谈歌下边讲一个印人的故事”4(P27),引出下文,直接说明后文的文本叙述乃是故事,同时点明了故事的主题和人物——关于印人的故事;《张子和》在开篇的文本叙述中,表明是因为“谈歌”的父辈们曾在聊天的过程中谈起过“谈歌”的祖籍河北完县(今改名为顺平县,隶属河北保定市)曾出现过的比较有影响的人——张子和,并且褒贬不一,因此引起了“谈歌”下文的故事叙述:“谈歌下边讲此人的故事”5(P37)。
  第二类的开篇叙事与前一类类似,也是以历史掌故或奇闻轶事引出下文的故事叙述,不同的只是在后文的叙事中隐去了“谈歌”这一叙述者,而是在文中直接进行故事外叙述。例如《窑官》的开头共有三段:
  清咸丰年间,保定烧窑业兴旺。窑坊大都建在城东。不舍昼夜,烧得浓烟滚动,一片黑黑漆漆地遮天蔽日。窑业高手大多在官窑。窑官为府官兼任。副窑官都是吃傣银的窑匠,入了官册,便是官家匠人了。
  每有贡品活儿,副窑官便日夜守在窑内监做。坯子人炉前,皆用官印在坯底压模,并注明日期窑号,以备上考。开窑后,成品由府官监管封存,剔下的一律毁掉。以防印模流失民间,假冒伪劣。
  私窑参差不齐。多是贫寒匠人选些官窑遗弃的废土,做出些诸如盆碗碟盘或状如飞禽走兽的玩具。烧制出来,大都粗糙不堪,挑到外埠沿街叫卖,好歹换些小钱或食物回来,补作家用。私窑也有高手,虽有技艺,却苦于生计所迫,多是烧制一些民间通俗用品,换钱而已。偶做成些精品,终不能留,把玩几日,也还是上市卖了糊口。那年,保定府私窑李凤池烧出了一件绝品彩鸡,惊动了城内行家里手。6(P18)
  在这三段的大段叙述中,主要是详细介绍清朝时期保定的烧窑业,由这样一个历史掌故的介绍引出下文讲述的当时烧窑业中关于窑官的故事,但在其中的叙述中,并没有直接在文本叙述中表明下文将是叙述者“谈歌”讲述的故事,叙述者到底是不是“谈歌”,还是另有其人,我们都不得而知,因为文本叙述隐去了叙述者的身份,而是直接切入当时的历史故事,例如在上文所引的三段文字中,大部分都是属于典故介绍,直接进入该文本中心,进行故事叙述则是从第三段的“那年”开始,在文中并没有类似于第一类开篇中的“下边谈歌要讲……的故事”的文字,如果要改成第一类的开篇叙述,这类文字就应该加在“那年”之前,但在这里作者恰恰省略了类似的语言和文字,隐去叙述者,仅仅只用“那年”切入故事叙述的中心,将读者迅速带入情节之中。这一叙述方式将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带入了故事,拉近了介绍文字与故事叙述之间的距离,文字介绍就成为了更为接近历史故事叙述的背景,直接将背景与故事融为一体了。又如《二人石坊》的开篇:“保定旧年间曾为直隶总督衙门。北方重镇,商业繁荣,总有楼堂馆所新建。加之曾经有过百任总督,历届新官上任,常常装修衙门,于是保定城内建筑工程多多。那时还没有发明钢筋水泥,建筑多用石料,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石匠亦多多。一代继承一代,薪火相传,很是出了一些顶尖人物。民国初年,石匠中又出了一个颇有些名气的人物,名叫梁海山。”7(P)同样是以介绍历史——保定的建筑行业和石匠引出下文的故事,同样在文本叙述中没有透露叙述者的身份,同样是时间名词“民国初年……”直接在历史介绍和故事叙述中进行迅速切换,使得历史介绍与故事叙述浑然一体。
  第三类文本叙述则与前两类都不相同,在开篇既没有指明叙述者是谁,也舍去了开篇的引子,进入故事叙述的速度更为迅速敏捷,直接以历史时间将文本叙事切入到历史故事的叙述之中。例如在《三义店》中,开篇仅用“民国五年,保定东街有一家布店,生意红火得很。字号三义店”8(P22),就迅速的切入了历史画面,将读者快速带入历史的长河。又如“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908年”9(P82)(《贺梁红梅》),“民国20年前后,保定东大街有了一家店铺,专门烧制瓷人”10(P75)(《瓷人》),“民国初年,保定东关有两处布店”11(P18)(《布店》),“民国初年。保定城南有一家装裱店,店主姓常。三十几岁,穿长袍,很斯文,人叫他常先生”12(P43)(《绝品》),这一类开篇无一不是迅速切入故事叙述,点明时间地点,没有转折,没有过渡,隐去叙述者,直接进入历史。
  这三类不同的开篇叙述,虽然在细微之处各不相同,叙述者的身份在文本叙述中越来越削弱,逐渐消褪,但无论是哪一类,仍有其共通的特点:文本叙述的方式是以笔记结构的形式进行故事外叙述,并以此构建谈歌历史笔记小说中的历史话语权威。
  
  参考文献:
  1黄必康(译),兰瑟〔美〕.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谈歌.《四家书楼》[J].《太湖》2005(3)
  3谈歌.《天香酱菜》[J].《作家》2007(1)
  4谈歌.《绝印》[J].《人民文学》2005(2)
  5谈歌.《张子和》[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6(10)
  6谈歌.《窑官》[J].《章回小说》2001(3)
  7谈歌.《二人石坊》[J].《小说界》2005(3)
  8谈歌.《三义店》[J].《章回小说》2001(3)
  9谈歌.《贺梁红梅》[J].《作家》2005(5)
  10谈歌.《瓷人》[J].《上海文学》2007(9)
  11谈歌.《布店》[J].《章回小说》2000(10)
  12谈歌.《绝品》[J].《语文建设》2005(2)
  
  聂俊,男,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湖北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