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

作者:焦良安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他以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是人们心中名副其实的一代散文大师。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细腻华美、婉转清新,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历久不衰的范本。本文试以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背影》《春》《绿》为例,从隽永的意境,清秀的语言,精巧的结构,真挚的情感等方面,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朱自清的散文风格。
  
  一、隽永的意境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首诗歌、哪一篇散文是单纯为写景而写景的,而是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地表现着作者自己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主观感情。同样,朱自清的散文的“景语”也交织着“情语”,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比如说《春》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了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下文绘春奠定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氛围。接着又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以诗一般的笔调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抓住了春山、春水、春日的特征,宏观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给下面的具体描绘的五幅图画创设了广阔的背景,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一个隽永的意境。
  
  二、清秀的语言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散文以笔触细腻、语言清丽而著称。他善于提炼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亲切自然的散文语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如果用“长”字,就太俗了,只是一般的说明,表现不出小草的活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既写出了嗡嗡的声响,又呈现出春天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的确这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又如《绿》中写到“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以动写静,一个“踞”字把梅雨亭写活了,也突出了此处险峻的气势。朱自清先生对语言的精雕细刻,表现出了他深厚的语言功底。
  
  三、精巧的结构
  
  朱自清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讲究谋篇布局。《背影》这篇叙事散文的结构十分精美凝练。作者抓住瞬息间的生活感受,以最令他感动的父亲的背影为行文线索,将父亲这一瞬间的形象——背影加以诗化。文中四次提到背影,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包含了一次比一次更深浓的感情。第一次是开篇点题。第二次是写父亲过铁道为作者买桔子,是全文的重点。作者怀着对父亲的无比深情,具体而细腻地刻画了父亲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时,虚带了一笔。第四次是作品的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篇末的背影把通篇的情感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平淡一语, 既和篇首形成呼应, 又蕴含着作者无限的哀思。作品到此戛然而止,曲终情在,令人久久回味。从这篇作品中可看出,朱自清的散文笔触开阔,挥洒自如,把放松和严谨、自然气势和艺术匠心完美地结合起来,显示出驾驭作品的功力。
  
  四、真挚的情感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自清散文的抒情风格,不是以雄浑旷放的气势取胜,而是以深致绵密的情韵赢得读者。如《背影》通篇不满一千五百字,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魅力,并不是凭借宏伟的结构,华丽的词语,而是凭了它平实真切、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来的父子亲情。
  从不放心茶房而决定自己来送,拣定座位,叮咛嘱托,亲自去买橘子,等等,都真实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爱。这样以一连串动人的小事,以父亲的一再改变主意来渲染父亲的放心不下,其作用是逐步地增大抒情浓度,以便自然推出那个“背影”的抒情高潮。在真实细致地写完父亲对“我”的关心后,才把高度集中体现父爱的“背影”展现在读者面前。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朱自清的散文不同于鲁迅的冷峻刚健,徐志摩的自由奔放,郁达夫的忧郁伤感。朱自清的散文真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焦良安,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