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让文学教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黄任文
一、利用鉴赏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文学即人学,他给中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自然的天地,展示了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是文学教育课的首要任务。因此,文学鉴赏课是可以充分发挥文学教育课的美学功能。文学鉴赏是通过抓住文学作品中能激发人们思想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自然风光进行欣赏、剖析,把蕴含着真善美的东西揭示出来,使人精神上得到愉悦、情操上得到陶治。通过文学鉴赏课,充分展示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从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从自然风光中感悟意境美。阅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可以感知“另类”的风光美和意境美。曲中展现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这便是诗的意境。如何领悟这个意境呢?这要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才能领悟到的。作者在曲中叠用九个富有特色的意象描写了游子眼前的哀景,融进了作者的羁旅愁思,情景交融,思想感情和自然风景和谐统一。以哀景写哀情的艺术构思,给学生以意境美的直接感受。
从社会风景中感悟人情美。沈从文的《边城》描写了湘西一幅秀美别致的风俗人情图景:秀丽的自然风光,纯朴的民风。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善良友爱。外公与孙女的亲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天保兄弟的手足情。这都表现了伦理的善和道德的美,能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作者状写湘西自然之明丽,湘西人心灵之明净,让人呼吸到至朴至真的湘西人情美和人性美的气息。带着学生走进《边城》,走进湘西,就把学生带进了人文的温柔之乡。
从语言神韵中感悟语言美。王勃的《滕王阁序》文思缜密,词采华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细描山容水态,摹写壮观楼台。鉴赏《滕王阁序》,可以把学生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滕王阁序》的艺术魅力在于: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映之美。作者展现这些艺术魅力时,语言运用可谓字字珠玑,浑然天成,美不胜收。鉴赏《滕王阁序》,可以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场文学教育的审美盛宴,给学生沁人心脾的艺术享受。
文学鉴赏课能实现高中语文教育的目的,能体现文学教育的课程价值,因此文学鉴赏课应是文学教育课的一种重要课型。
二、通过作品演绎课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挚肘,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步履维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较为普遍,教学的双边活动乃至多边活动被忽视了。文学教育课也成了教师的讲读课,没有跳出语文传统教学的窠臼。学生无法亲身体验文学教育课的乐趣,以致于文学教育课的诸多功能在蜕化,文学教育课变成语文学习课,沦落为纯技术性的解读,成为应试教育的解读。在新的形势下,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应该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文学教育课可以因势而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大胆引导学生在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的演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文学教育课才能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阅读小说,除了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特色诸多要素,更应对小说进行再创造阅读。可以把长中篇小说改编为短篇小说,甚至是微型小说。可以把小说改编为戏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根据剧本进行排练和演出,强化对小说的形象化理解。改编小说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学创作的过程,排练和演出是自主学习、享受快乐的过程。这样的演绎,学生何乐而不为?
阅读戏剧,不要停留在鉴赏的层次上,要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感悟戏剧的魅力。情景体验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亲身去表演戏剧,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去揣摩,去体验。在表演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角色,准确演绎戏剧内容。学生一旦入了戏,他们会为情所动,为情所牵,对作品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演绎,会让学生在戏剧矛盾冲突中理解戏剧的特点,也在演戏的过程中强化合作意识。
阅读诗歌,要深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鉴赏诗意,感悟诗味。这不仅仅是简单地通过朗诵来体会诗歌的神韵美。对诗歌的演绎应是意境的展示,情景的再现,情感的宣泄,背景的再造,等等。具体的演绎可以选取相关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可以通过多媒体,以相关的音频和视频为背景来朗诵;也可以有表情朗读,加上伴舞表演;还可以尝试对一些诗词进行谱曲演唱;有条件的可以制作学生诗歌朗诵MTV。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诗歌的内涵,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诗歌的神韵美,也可提升学生对诗歌、对文学的探究能力。
演绎课,可以强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实现文学教育课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们不妨积极地尝试。
三、创设“文学讲坛”张扬学生个性
新课标要求“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通过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实现其个性发展的空间。在文学教育课中,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让其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健全人格,实现个性化发展。
曾几何时,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成为千家万户关注的焦点。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让人们重读经典,回归人文。这无疑给我们文学教育课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我们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读必读的文学作品,读选修的文学作品,读时下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领悟、联想、想象。他们在“走进”与“走出”中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完成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大胆地设置“讲坛”,请学生作主讲,让他们在课堂里、在课堂外把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见解和收获发表出来。讲坛要倡导百家争鸣,不拘一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允许学生对文学作品有多样性解读,这样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创设讲坛,让学生来品评作品,学生真正成为多彩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舞台的主角,成为真善美的发现者,成为知识经验的积累者,成为视野开阔的思想者,这不是我们为师者所期盼的吗?文学教育课应大胆如此尝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文学教育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上好文学教育课谈何容易。要使文学教育成为语文课一道亮丽的风景,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我愿为此不懈努力。
黄任文,教师,现居广西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