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
作者:刘小成 尉文君
一、画龙点睛法
所谓“画龙点睛”就是在质疑、解析、清除障碍、唤起联想的基础上,通过点拨,找出答案或得出结论。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通过“寺庭步月,庭中月景,赏月人少”的分析,通过作者“何以夜游?何以至承天寺?何以寻张怀民?何以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设疑,通过背景点拨,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人生观,便水到渠成,这就是老师画“龙”,学生点“睛”。如学习《童趣》一文时,笔者围绕“闲、情、趣”三字,步步启发,让学生顿悟作者闲处落笔的写法。观日、察物、嬉文、听鹤、观虫斗,鞭驱癞蛤蟆。处处写闲,轻松愉快流之笔端。处处有情,神游其中,想象虫烟飞鸣,鞭打蛤蟆。结尾时,教师以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和丰富的联想,自然引出“物外之趣”,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印象。《童趣》一文结尾时采用学生画“龙”,教师点“睛”,让人一目了然。
二、悬念吸引法
“悬念吸引法”是在结尾语时,教师故意引导学生课外去思索、去探索,达到一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在学习《孙权劝学》一文时,笔者用“吕子明白衣渡江——打一成语”让学生猜灯谜,学生兴趣特别高涨。当有学生猜出“蒙混过关”时,教师马上点拨:“孙权劝学后,吕蒙突飞猛进,吕蒙白衣渡江袭击了荆州,活捉了关羽。要知详情如何?请看《三国演义》75回。”下课后许多学生找来《三国演义》自主阅读,既了解了课文内容,又走近了名著。
三、存疑激思法
存疑激思法就是在某些问题的探究中,教师故意留下一点不完全解决的问题来“存疑”,让学生课后思索或查找资料,自然而然地向第二课堂延伸。这种结尾,是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学习《春》时,结尾时笔者提出:《春》一文中引用了“吹面不寒杨柳风”从触觉写出了春风的温柔,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启发人们春天是计划安排一年工作的关键,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这种引用有什么好处?你还能收集到写“春”的古诗词和成语吗?办一份手抄报,全班互相交流体会。
四、课外拓展法
讲完课之后,教师不停留于课文,而向课外或课外写作延伸,向生活延伸。在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笔者设计了三个练习题,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1、仿写:金钱能买来鲜花,但买不来友谊;金钱能买来书本,但买不来知识;金钱能买来,________________2、写作练习:《于勒叔叔发财回来了》。3、写作练习:《我心中的于勒》。
在学习《论语》十则之后,笔者总结道:“《论语》中记录孔子的话,大多很短,字数虽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清楚完整,这是因为《论语》的语言非常精练、准确,用概括力很强的格言式的语句,表达了精辟的认识和深刻的哲理,其中许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格言,仍很有生命力,一直流传,对我们仍具有启迪作用。”课堂结尾时设计练习题作为结束语:1、收集《论语》中的成语、格言。2、写作练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比较阅读泰戈尔《飞鸟集》中的格言二则。(从语言方面同《论语》比较)。
五、举一反三法
孔子说:“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就是教师通过分析、讲授,让学生找出规律,这样就是变课文为例子,变分析思路为解题钥匙,让学生分析同类问题。学习《曹刿论战》后,笔者总结道:“鲁庄公听从了曹刿的战略战术,终于以少胜多,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还有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为什么他们会以少胜多呢?从战略战术方面试加以分析。”
六、问题激活法
很多课文学完第一课时,笔者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课内、课外联想,达到延伸拓展,让学生积极思考,学以致用。如学习《五柳先生传》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启发学生,对课文学习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五柳先生看中宅边的那五棵柳树?五柳先生是陶渊明的自况,为什么陶渊明不直接写自己呢?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为什么把“好读书”放在第一位?为什么把“常著文章”放在最后一位?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今天还值得我们学习吗?五柳先生性嗜酒,在我们今天还有学习的意义吗?通过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第二课时教师的教学确定了讨论题,为后续教学做好了准备。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主动参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七、前后呼应法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戏剧的序幕,课堂教学的结尾,犹如戏剧的尾声,应前后呼应,自然天成。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导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真实记录了自己从家庭步入学校的这一过程,在两个不同环境里所感受到的快乐和无味。百草园中的神秘、欢乐,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都是鲁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难道三味书屋中真的没有快乐吗?结尾时笔者总结道:“三味书屋寿镜吾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侍书滋味长’从这个命题看,我们可以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的品性”。在这位可敬的老先生带领下,学生朗读难懂的儒家经典,偷偷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画画、提了苍蝇喂蚂蚁,都流露出作者愉快的回忆。可以说,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对于童年的鲁迅来说都是美好多彩而且富有童趣。
许多教师都注重课堂的导入设计,但对课堂结尾则经常采用“归纳小结法”简单收场,落入俗套,有些教师不设计小结草草收场,错失了收尾的良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好的结尾法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思维,起到课虽终而意无穷,言已尽而意无穷,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
刘小成,尉文君,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