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给学生一个人性化的语文课堂

作者:陈开年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知识性,忽视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僵化成枯燥无味的文字游戏。课堂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制了学生的智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新课标把人文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给语文定了性,这就使语文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给语文教育如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笔者本着弘扬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宗旨,试图从“还语文课堂教学以生命”方面探索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呼吁广大语文教师给学生一个人性化的课堂。
  
  一、教师要有人本教育的思想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内容不同于数理化那样的数字和公式,更不同于一般的物品,而是一种交往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是人生命的一种状态,一种需要,它灌注着主体的情感,充满着人生的体验,显示着沟通的渴望。因此,语文教学应从纯工具性走向关注人,关注律动的生命。换言之,语文教师要具备人本教育的思想,要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人性化”教学。而要实现“人性化”教学并非高不可攀。
  1、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时刻注意自己的设计对象是面向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物,不是任意摆布的“产品”,在重视语文知识和语言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生命性、人文性的感悟和表达。
  2、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愿望、兴奋感、困惑、焦虑及烦恼、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差异,想学生之所想,感学生之所感,切实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
  3、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角度出发,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4、教师善解人意,要学会等待,不要指望你的一次教育就能成功,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想,要对自己的学生始终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尊重,充满期待。一句话,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二、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
  
  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础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一次听公开课上,老师驾驭课堂是那么游刃有余,学生配合得是那么滴水不漏,每个环节都是那么的紧凑,教师讲解得精彩,学生回答得巧妙。似乎找不出一点瑕疵。课在清脆的铃声中刚好结束,上课老师很有礼貌地说了一句:谢谢你们合作。忽听坐我旁边的一小男孩说:“不知练了多少次了,是应谢谢我们了。”听了小男孩的话,我明白了这是一堂“作秀”课。公开课的“作秀”不知被多少行家所鄙夷,“作秀”不仅欺骗了众多的听课老师,伤害更大的是那些孩子们,要知道孩子们是纯真的,老师的弄虚作假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上蒙上阴影,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真正的人文关怀。
  真实的课堂上,教师要用真实的眼光看待学生,因为我们的学生是聪明活泼的。一位老师上《春雨的色彩》,在学习了春雨是绿色的、是红色的、是黄色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地去聆听、去想象,可结果却令老师十分下不了台。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像这样的问题,不少老师经常会问,我们的学生一般都很乖,知道老师要听什么,所以不会说什么都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这位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了,老师也很灵活,并没有责怪,着急,也没有说再想想看,而是调整自己的教学,说道:“那我们一起再去看一看,听一听吧。”然后是配乐的课文朗读。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还是那个学生,他说:“老师,我现在看到了,春天的田野是花花绿绿的。”这次学生感受到了,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
  语文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让学生真情流露。教师要在课堂上传授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样学生才能享受更多的人文关怀,只有真实的课堂,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去“看一看”“尝一尝”“演一演”,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情操、净化心灵,更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教师要树立开放的学习观,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无论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都可以采用。《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学习。因此,我们的课堂上要多一点开放,少一点禁锢,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一次参加青年骨干教师巡回示范教学,听一位教师上《草原》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羊群一会儿上来,一会儿下去,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学中出现这样一个小插曲。
  师:你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先小组交流,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草原一派绿色,的确吸引人。但如果只有绿色,看久了,也会觉得单调,有了白色的羊群,就会越看越爱看。
  生:作者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手法。
  生:作者写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此宁静的草原才充满了生机。
  师:说得好,这样写色彩绚丽,动静相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假如要你来描述草原上的羊群,你还会怎么说?
  生: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给草原披上了一条银色的纱巾。
  生:一只只可爱的小羊就像一个个滚动着的白色的小绒球。
  生:羊群像给无边的绿毯镶嵌了一颗颗洁白的珍球。
  生:羊群像是辽阔的荷塘上盛开的朵朵白莲花。
  ……
  师:同学们描述的美景的确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来,我们把课文中的这一句话再美美的读一遍。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双线并进,多向互动,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后交流了学习收获。应该说学生的选择得到了尊重,自信得到了确立,课堂散发了浓浓的人文气息。在交流中,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那滔滔不绝的话语,那勤思善学的面孔……着实令我瞠目。因此,我想,只有开放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才能折射出耀眼的光茫。
  开放的语文离不开学生的感悟。感悟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又是一种心理活动。有句名言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个体,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看问题的角度,对同一问题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让学生在亲历语言,感悟文体的多向互动的过程中,各显神通,展示真我风彩。
  新课程呼唤着新课堂,在新课程的引领下,通过新课堂的实践,我明白了:引导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中去学习、去享受、去陶冶,是我们语文同仁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也是我们语文同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人性化的语文课堂更是我们教学为之努力追求的生命之地。
  
  陈开年,教师,现居湖南汨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