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古代诗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作者:杨 飞 周淑敏




  记得小时侯,父母亲教我读骆宾王的《咏鹅》,让我一遍又一遍不停地读,背不来不准吃饭。上了小学,老师教我们一首古代诗歌,学完让我们默写,结果我没默写出来,老师就使出了杀手锏——罚抄。已经不记得抄了多少遍,只记得抄到电视节目结束,还没有抄完。童年的记忆让我对古代诗歌有了一种莫名的畏惧,到底他们的做法对吗?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
  现在我已经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再回过头来想想,当年父母亲和小学老师侧重于古诗词的读和写的教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那时候年龄比较小,学习古代诗歌有认字识字的目的,有很多的词语意思不能理解,所以老师讲得再多,我也不一定能明白,还不如让我死记硬背,积累一些诗歌素材。但是把它作为唯一的方法,就不科学了。当然罚抄更是不可取的。
  那么我又该怎样去教我的学生呢?高中生有一定的文言词汇储备,能够看懂简易的古文。加上工具书,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自己能够疏通古代诗歌中的字面意思。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体会诗人诗歌中的情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介绍诗人生活的时代以及诗人的成长经历等。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加以深化展开。也即:1、培养情感体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同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2、构建知识框架。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进行整体的介绍,并且在具体学习某一首诗歌时,可以从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等进行全方位地剖析。
  
  一、培养情感体验
  
  屈原在《楚辞·惜颂》中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意思是说诗歌具有“发愤抒情”的艺术功能,陆机在《文赋》中写到:“诗缘情而绮靡。”这句话的意思是诗歌因情而生,所以要求文词美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是一种来源于情感并且可以抒发情感的文学样式,所以要充分理解诗歌,就必须去揣摩、体会诗人的情感,从情感入手。具体做法如下:
  1、巧借佳节,创设情境
  有很多学生都是离开家乡来求学,都非常想家,特别是在高一的中秋节这天,学生们都在学校里过,按惯例这天晚上是不上课的,由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两个月饼,在教室里自习。同学们都特别感伤,这个时候我就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黄鹤楼闻笛》,在诗人淡淡的乡愁中去回味、感悟,从而和李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有的学生还想起了《静夜思》等古诗,学生从内心萌生出对古诗的喜爱之情。记得当时有一位女同学在反复吟诵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后,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苏轼的《水调歌头》告诉了我相聚的可贵。今年的中秋,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离开爸爸妈妈的孤独。原来分离的味道是苦涩的,口中的月饼也不像以前那样甜美可口。我要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看到同学们好象有很多感触,我就提出让大家写一篇《中秋随笔》,没有固定的要求,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让同学们在诗歌的启发下,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
  在七夕节,我又带着学生去品读秦观的《鹊桥仙》,和牛郎织女一起因相聚而喜悦,因分离而痛苦。感动那种美好的坚定不移的爱情,学习“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正确的爱情观。同时联系以前学过的《迢迢牵牛星》,进行比较阅读,来比较不同时代人们的爱情观,学会辨别、分析。
  2、参观古迹,创设情境
  我们黄梅有许多名胜古迹。放假的时候我经常和学生们去游览,到过佛教胜地——老祖寺、四祖寺和五祖寺,游览了水库,到挪步园茶厂去采茶。每到之处我都事先教给大家一两首古诗,让他们结合所见之景去感受、体会诗人的那份感情。于是我们学习了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刘禹锡的《石头城》等诗。通过这种学习、理解、感悟的方式进行诗歌教学,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收获,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了怎样去感悟、怎样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我记得有一部讲述中学生生活的电视剧,著名演员鲍国安饰演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就带着同学们参观滕王阁,并在阁顶之上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他朗诵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在天地之间,大江顺流而下,景象开阔雄奇,让人仿佛看到了王勃当年的意气风发,在滕王阁之上面对着众多文人墨客,慷慨激昂地朗诵着《滕王阁序》,天地、大江、万物都为之震动。
  3、播放影片资料,创设情境
  有些诗歌涉及到的景物描写,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无法亲自去参观。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影片资料。让学生从感观上去揣摩、体会。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蜀相》时,就可以放一段关于成都诸葛武侯祠的资料,伴随着解说员的富有磁性的声音,“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之景鲜明地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让大家从感观上多了一层认识,对理解诗人表现的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之情,有很大的帮助。
  播放影片资料,还可以播放配乐朗诵的诗歌。在轻松优美的乐曲中,静静地聆听朗诵者的声音,我们可以掌握诗句间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起伏,还可以学着去模仿。古代诗歌的读和写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证明了读的重要性,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能够默写诗句也是必须的。有时我们在公园里看到一位白发老叟吟诵曹操的《短歌行》,那种如痴如醉的神态,那种幽闲淡定,给人一种享受,一种心灵的熏染。所以能够把一首诗歌的韵味“读”出来,这也需要很强的功底。
  培养情感体验,让同学们从感性上去体会诗句中的情感,感情这条线理清了,就能让同学们对诗歌产生兴趣以及情感的共鸣,我认为这是古代诗歌教学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构建知识框架
  
  构建知识框架,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俗话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在学校实习时,曾听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讲古代诗歌,他就首先把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给同学们梳理了一遍。他告诉我,其实课本中古代诗歌的编排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编的。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可以借鉴大学文学史教材的介绍。只不过我们在高中阶段,不能讲得过于烦琐,只需要搭起一个架子。具体可以做以下介绍:
  《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四言体的确立。《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屈原及楚辞体。
  汉代乐府诗:“乐府双璧”——《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实现了四言体向五言体的过渡。
  汉魏晋时期:建安风骨(“三曹”及“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现实主义代表诗人陶潜及他开创的“田园诗”。
  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和他开创的“山水诗”,沈约和谢朓的“永明体”。
  唐朝: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开创了新体诗——律诗。
  出现了不同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等。
  李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诗歌风格:豪放飘逸。他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又变幻莫测。
  杜甫:现实主义代表诗人。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凉。《三吏》、《三别》把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大转变,标志着诗歌从盛唐诗风转向中唐诗风。
  中唐元稹、白居易现实主义代表诗人,诗歌创作遵循“缘事而发”的原则;韩愈、孟郊、李贺、苦吟诗派讲究文字奇崛。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朦胧诗深入心灵世界,幽深窈渺,形成凄艳浑融的风格。
  宋词:
  婉约派代表词人:南唐后主李煜、李清照、柳永、秦观、姜夔等。
  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元明清散曲(小令和套曲)。
  当然在讲到某个特定的阶段和诗人时,还需要进行补充。特别是像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可以拿出来单独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详细介绍。在学习具体的诗歌时,对诗人创作背景和动机也要作必要的介绍。总之,对同学们作尽可能多的介绍,让大家对诗歌能从理性上有整体、全面的掌握。此外还可以带同学们观看古代诗歌大型记录片《唐之韵》,通过影片资料进行巩固加深。
  以上就是我在日常教学中教授古代诗歌时的一些设想和尝试,希望能改变一下传统教学中的“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病。教育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教会他们感动,思考,生活。在汪洋恣肆的历史洪流中用情感和理智这两只浆划好古代诗歌之舟,领略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杨飞,周淑敏,教师,现居湖北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