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师说》教学的成功尝试

作者:聂保锋 聂正才




  《师说》教学的个人见解
  韩愈的《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是一篇精典的议论文。可是,这篇文章有没有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什么,语文界一直争论不休。论之者说有,辩之者说无,争论双方,各执一端。殊不知受苦的却是教学一线的执教者,家父聂正才便是其中之一。
  记得去年上半年,我和父亲谈起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和结构提纲时,父亲一脸的困惑。他说,至今为止,《师说》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尚无定论,也没有合乎事理、合乎逻辑的结构提纲的表述。我留心查阅了有关资料,现行的《教师教学用书》虽说有中心论点,但没有版书设计,即没有课文结构提纲的表述,可能是因为找不出中心论点与全文各段的必然联系。书店里热销的南方出版社出版的《优秀教案》虽有版书设计,但只是对课文的重点文句、重点材料作了些摘录,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提炼,缺乏条理,看不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与全文各段的必然联系,没有找出中心论点在文中的支撑点。在《优秀教案》的作者看来,这篇文章似乎没有中心论点。《师说》作为传统教材的基本篇目,经过了千千万万语文老师的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然而迄今为止,对文章的中心论点,对文章结构层次的表述尚无定论,这的确令人费解。语文界只有研究课题,没有研究难题,如果设置研究难题,家父说,这恐怕可以算得上国家级难题了。
  家父今年退休,离开了从教四十年之久的教坛,口里虽说可以清闲了,但心里总有些不安。听说县城某校招聘老师,顾不得与我们商量便报了名。招聘学校规定,进人必考,哪怕是工作几十年的老教师也要“说课”。家父接受了招考条件。说课后回家那天,我见父亲心情很好,便问起说课的情况。父亲告诉我,他说的是《师说》一文的教学简案,重点陈述了两个方面:一是课文的结构提纲,一是重点难点的突破。结果受到了在场评委的一致好评。父亲自信地告诉我,他的说课“简案”可以说为突破《师说》有无中心论点这一难题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听了父亲的介绍,我当然十分高兴,以好奇的心理急切地翻阅了他的“说课简案”。当读到“课文结构”和“重点难点分析”的表述时,不觉眼前一亮。“简案”中对文章结构的勾勒,对“有师”的“有”的分析和对文章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二句中的两个“师”字的解释,的确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俗话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家父的“说课简案”虽谈不上奇文,但释疑解惑,的确有可读之处。现将家父的《<师说>说课简案》附后,以期得到编缉、行家的斧正与关注。
  另外,对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提一点建议:课本再版印刷时,在《师说》的文段上可作点调整,由现在的四个自然段改为五个自然段,将“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句从第一自然段中分离出来,让其单独成段,以突出其在全文中的统领地位。这样一来,文章的层次结构更明朗,免得教师们为寻找中心论点劳神费力,也无须让后学者在中心论点的有无上劳唇费舌。
  《师说》说课简案
  《师说》是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下面从七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程序安排。
  
  一、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诵读,课文分析至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课文分析全文结束,重点难点回扣,课堂练习。
  
  二、导语煽情,交待写作背景
  
  同学们,为了早日成才,报效祖国和人民,我们正刻苦努力地学习着。然而韩愈生活的年代,在门阀制度的影响下,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做。因此,他们不仅耻学于师,而且“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为了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以敢于反潮流的精神写就了千古佳作《师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三、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进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听朗诵带,初知课文,正音断句,疏通文句。
  2、老师范读,强化情感交流,让学生在了解文体基础上,把握重点文句、字词。
  3、学生自读,带着问题读,为品析课文作准备,能翻译、能背诵重点文句。
  如果考虑节省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时间,老师可只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四、题解,课文结构分析
  
  本文是议论文,按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文章的题目可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可以是论题,让学生明白:“师说”是文章的论题,“说”是文体标志,题目的意思是“说说从师而学的道理”。
  那么,文章的中心论点呢?
  学生会发现,课文的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要求学生对这句话进行翻译,作解释。
  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老师要特别强调,“有师”的“有”不仅仅是表存现的动词,难道古之学者还有无老师的吗?这个“有”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即含有“选择”或“认从”的意思。
  有了这个认识,全文的脉络层次就非常清楚了。
  指导学生读课文,列提纲:
  
  
  五、小结
  
  主要从文章的写作方法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找特点。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再用对比的手法剖析择师的必要,重在反面陈述利害,继而以孔子为例提出择师的方法与态度,正面论述,最后以交待写作缘由回扣中心论点,代作结论。
  
  六、重点难点
  
  1、重点。“有师”的“有”不仅表存现,还表心理认知,有“挑选”、“认从”之义,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中的核心词,是文眼,这个词盘活了,全文的脉络层次就清晰了。否则,文章各段的意思就连贯不起来。现行《教师教学用书》、《优秀教案》上对这篇课文层次脉络只有分析,没有归纳,权威的资料上之所以没有最具权威的表述,就是因为对“有师”的“有”缺乏恰当的解释。
  2、难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文章开头这两句中的“师”,究竟作何解释,他们的含义相同还是不同,这是个难点。
  现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第一个“师”是老师,但“含义独特,既不是指各级官府学校的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62页)第二个“师”是“教师”,即学校教书者。而课文中讲“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难道他们这些启蒙教师不是教师吗?难道能“传道授业解惑”的在校教师不能被“古之学者”称作老师?
  为了消除误会,避免矛盾,我曾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撰文,指出:《师说》开头二“师”不仅字面意义相同,实际含义也相同,都是当老师讲。这个老师,可以是学校的老师,也可以是学有所成的社会人士。(见2006年7月《语文教学与研究》第51页)
  
  七、练习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2—4题。
  
  聂保锋,聂正才,教师,现居湖北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