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运用对话理论激活语文教学

作者:赵 慧




  对话理论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教材文本为平台,教师组织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和同学、教师以及教材编写者的对话交流。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对话和交流是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学习过程。学生与作者、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教材编写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不是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教师只是阅读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具体做法是:
  1、用真爱对待学生,营造和谐、自主、民主的课堂氛围。
  脱掉先生的“长衫”,摒弃教师的“神圣”,蹲下身来,融入学生身心,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用真爱对待学生,让爱充满课堂,让学生自由地探讨,我们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充满教育教学的智慧。
  2、对学生多倾听、赏识,善用激励语。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也是个性化的,他们的个性发言得到尊重,得到激励,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才会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也才能有学习的自主性。我曾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有学生突然提问“曹刿作为百姓,庄公是诸侯,他怎么可能见庄公呢?更不用说去论战”。当时正值文言疏通中途,我根本未想到会有学生如此提问,他也许是边学边思考,偶然想到的这一问题。怎样办?停下来解答这个问题,还是暂放一边,过后回答?再说,我当时也答不上来,自从接触这篇课文,我从来未想到过这点。我惊诧之余,为不挫伤他的学习自觉性,选择了前者,能让自己有思考的时间,我只好转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更让我没想到的是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回答“古时候诸侯有许多门客,曹刿是士,是庄公的门客,为之出谋划策,这很平常”。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还讲到自己在课外看到的关于曹刿的故事。后我由衷地称赞了这两位同学,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后在组织学生讨论:鲁庄公到底“鄙”不“鄙”?班上两派同学激烈辩论,言辞流畅,各自竟找到十多条理由,形成了课堂高潮,让我上了一节难得成功的课。
  3、让学生融入课本,课本回归生活。
  语文课堂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融入时代气息,会更加激发语文活力。从文本中走出来,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家庭,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语文,又能增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意识,有利于挖掘自主学习的潜能。如每逢春节,要求学生写春联,观看文艺晚会都会让其联想到所学的诗词和散文;反之,学习古诗词及有关课文,他们也会联想到春节看到的春联、晚会等。再如七年级新生介绍家庭、介绍自己,既运用作文知识,又结合了生活实际。这样,让语文课堂拓展了时间空间界限。
  4、着眼阅读创意,组织合作研究性学习。
  着眼阅读创意,组织研究性学习,我们建构的这个模式会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九年级小说单元中的《变色龙》,讲的是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一个案件,他围绕狗的主人是谁而不断变化。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伟大的契诃夫他的目的不是讽刺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警官,而是对产生这样警官的社会土壤的深思,批判的是沙皇黑暗的统治。编者的意图也应如此,从编排的教材插图可看出,右下角的狗与警官,与左上角的狗相互辉映。按照前面模式,最后相互评点,学生能明确此结论,达到了阅读应有的质量和深度。
  
  赵慧,教师,现居湖北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