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我看语文教育
作者:贺梦瑾
纵观近代教育,取得了不少成就,高考制度也让无数学子圆了大学梦。应试教育的模式在一段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只注重读写而轻视人文思想的弊端也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学子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高分低能”几成高校学子的代名词。一个个走进象牙塔的天之骄子踏入社会便无所适从,是谁知过?
不可否认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想实现人人都接受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确有些难度,因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也必须只能走应试教育的模式。虽然分数并不能代表能力但取得好分数也不失为一种能力,只是这种能力只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我们完全可以“高分高能”。只需让枯燥的应试教育更加人性化,人情化,人文化。
作为老师,常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不仅教学生读书识字,更要注重他们人格的培养,人文知识的滋润。因而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文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首先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有一种大语文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绝不放松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一手抓扎实的基本功,打好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嘛。一手抓人文、人格、人性的培养。在现实中,老师往往受学校、家长、升学等多方面的压力,因而只注重应试教育,学生的基本功是相当不错的,可学生的人文教育却少的可怜,就像一棵树远看枝繁叶茂的可走近一看早已空心,这样迟早会倒塌的,必须要用文学教育的甘泉去供给养分。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沼,具有更丰富的人文性与文学性呢?首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身要又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底蕴。每位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深有体会:想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一片海才可以。要想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人文性与文学性,自己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而且要不断的学习、充电、再创造,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和立场,才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选择。试想如果老师本身一点文学涵养都没有又怎能给学生提供文学教育呢?也就是要做一名学者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学识、气度去影响学生,传达丰富的人文关怀。
其次,其实也应该是最重要的吧。作为老师要有一个平等的心态和表现。就是必须低下身子站在和学生一样的高度。很多学生包括教师的学生时代一提起老师,我们的脑海里都会浮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者,手拿戒尺,摇头晃脑自己口中子曰诗云的念念有词……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在学生的印象中老师总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记得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老师是可以不吃不喝的,因而在看到老师吃饭后伤心了好大一会呢。其实,不管是大学生,中学生,还是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都有着令人惊奇的想象与看法,有时我们会觉得孩子的想法不可理喻,可要知道,有些时候孩子的世界才是最单纯、真实的。不要因为自己站在讲台之上,就高学生一等。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放下身份走进学生,你会发现那是一个你很熟悉的世界,我们都曾是学生!当然也不能唯学生是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平等的,观点看法是没有尊贵高低之分的,但老师毕竟已走过那个学生岁月,和学生相比应多一份睿智与成熟。在从善如流尊重学生的同时更应给学生已适时的指导,引导他们正确、客观的走进文学,关注人文,培养他们豁达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文学理念。比如我们讲苏轼,应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苏大学士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不仅有“大江东去”的豪情,也有“不思量,自难忘”的柔情,更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情……从而让学生明白一个人是立体的,在分析人物形象、欣赏文学作品、树立文学理念的时候要全面、客观。
那么该怎样上好文学教育课,怎样体现语文教育重文学的新理念。我想,首先我们要引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俗语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其感兴趣才会走进、投入文学的世界,自觉接受文学教育的陶冶。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好像很喜欢文学,因而她时常会给我们介绍文学作品,因为当时学习任务比较重,她就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给我们解析一些优美的古典诗词,还鼓励我们背诵并在语文课堂上举办背诵比赛,同学们都很积极,而我们的语文成绩并没因此而落下反而有所提高,因而我们很喜欢,而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其次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文学教育、文学欣赏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涵养。其实学生都是有虚荣心的,如果你教他一句话在别人想表达而表达不出来的时候脱口而出,他会异常兴奋的,就会很乐意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将一些文学性的语句赋予生活的平实与浅显,把生活中的一些感受用诗词表达出来,学生会很乐意接受的。记得中学时候,有一年春天,柳絮漫天飞舞,搞得我老打喷嚏,开始我好讨厌,可没过两天,我突然间想起了“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下子就理解了那无边无尽的闲愁,当时自己乐了好几天。后来看到自然界的一些景象我就会找一些诗词把它描绘出来。因而,老师需要把一些很意象,很书面的东西用学生熟悉的、具体的表达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体会到文学的妙不可言,因而就会自觉的走进文学,欣赏文学。而老师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再创作,效果会更好!
最后还想说的是,老师不仅要在学习、交流上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语文教育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彩的舞台。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可以去打动学生。我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不穿职业装,完全可以休闲一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上也觉得老师和我们是一国的。最好在万千人群中认出你是老师不是因为你的着装而是你的学识、谈吐与气质!我想这也不失为一个潜在的文学教育吧。
教师是园丁,是春蚕。但也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员,更多的时候,老师也应该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让学生知道老师和他们是一样的,更会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教学相长。自己在倾听他们心声的同时也可以回味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想必会别有风味的。
作为一名即将从事教育事业并由衷喜爱教育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在此讲述一些自己的看法,还请各位方家、前辈不吝赐教。衷心的希望我们的语文教育从书本、课堂真正的走进学生的生活,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文学教育。
贺梦瑾,河南新乡学院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