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仍需要慢功夫

作者:高续华




  在新课改时代,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种教法层出不穷,各种学法花样翻新,传统的“慢功夫”被抛弃。但农村教学先天不足,“厚积”不足,造成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笔者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仍需要“慢功夫”,仍需要“返本归根”。
  
  一、听说训练,回归“表达”之本
  
  听说是人们生活交际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形式,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因时间紧,难度大,不考试而忽视听说训练。农村学生因教师缺乏训练,学生怕说话,不敢当众表达,“囗语”表达能力差。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听说训练,从不间断。从初一入学第一节课起,就安排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听说训练。初一突出叙事训练,以讲笑话、寓言故事为主,初二突出叙议结合训练,以讲成语故事为主。初三采用即席讲演。训练形式以课前三分钟讲演,以议论为主。训练步骤采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
  1、明确目标,长期训练。
  俗话说:“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练出一张嘴。”由此可见说之难。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听说训练目标,从入学起到初三毕业,每一堂课扎扎实实,苦心经营,坚持不懈地长期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回归“表达”之本。
  2、充分准备,积极评价。
  充分的准备,可以使学生的三分钟讲演更有成功的把握。先让学生占有资料,精心挑选,然后在小组内试讲,逐步完善。评价一般采用本人自评、学生点评、教师总评。要求从选材、准备、讲演、效果等方面进行。教师的评价应以积极性的评价为主,以赏识鼓励为主。对农村学生,教师切不可以师长自居、以权威自居、更不可高高在上。少训诫学生,更不可求全责备,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摘录背诵,回归“积累”之本
  
  新课改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语文学习重在理解,不必简单抄写,不必死记硬背。农村学生资料少,见闻不广,导致学生语言匮乏,思想干瘪,感情苍白。笔者从摘录和背诵两个方面入手,回归语文的“积累”之本。
  1、摘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初一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引导学生摘录,养成摘录的习惯。最初摘录的是课本,教师引导学生摘录课文中的字词,归纳作者,抄录自己认为好的片断、文章。以后,每周抽出两节自习课作为阅读摘录课,将师生订阅的《语文报》、《语文学习报》、《满分作文》、《读者》等报刊杂志,供学生自由阅读、摘录。摘录可以是词语、成语、俗语、名言格言、古诗词等。可以是片断,也可以是全文。下课前教师每次都要亲自检查,督促学生积累材料。有时,教师也精选一些经典文章,抄在黑板上,供学生集体抄写。另外,每天早读前,用10分钟阅读背记摘录本上的内容,以达到“积累”之目的。
  2、背诵。
  培根说:“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学生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让学生大量背诵。养成晨诵晚读的习惯。孔子曾要求他的弟子“诵诗三百”。郭沫若曾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建筑学家陈从周教授也说:“当时的孩子的读书任务,说得简单点就是背书、写字。看来似乎是原始,但今天看来,比电脑、录音机、录像机都先进。因为通过这样的训练,知识都为我所用了,什么办法也拿不走……天下有许多事看来似乎是愚蠢,但反过来又觉得先进。童年至青少年时代,记忆力是最好,我们要用它是有好处的。”程平凡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办法看似笨拙、实巧妙。”马克思学习俄语是从背字典开始的,茅盾可以背诵《红楼梦》,巴金可以背诵《古文观止》,苏步青可以背诵《左传》。他们都是从背诵开始的。新课程对背诵也非常重视,要求7——9年级:“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有些教师对背诵不重视,认为是传统的“慢功夫”。因而教师对背诵无计划,指导不力,效果并不理想。
  
  三、朗读阅读,回归“语言”之本
  
  1、朗读。
  人常说:“教学千法读为本,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有效手段。声情并茂的范读,绘声绘色的朗读,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语言非朗读不能体现出来。教师可以范读;可以指导学生朗读、默读、复读、竞赛读;也可以让学生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教师应改变过去以问代读、以讲代读、以题代读的独角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新语文代表人物韩军说:“这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他认为:“应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称作读吟诵。千百年学语文从来未离开过此,包括背诵。”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就是这样做的。
  2、阅读。
  美国教育家阿思海姆说:“一旦目标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内心将是没有止境的。”教师如果树立明确的阅读目标,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巨大的阅读兴趣就会变成实际动力。在学习《孙权劝学》时,笔者确立了以下几个阅读目标:(1)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2)名将鲁肃为什么说:“(吕蒙)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3)吕蒙不学习,孙权如何劝学的?(4)劝学后的吕蒙是如何活捉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的?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悬念进入阅读情境,学生学习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课后学生找来了《三国演义》,自主阅读“吕子明白衣渡江”。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给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最后要使学生养成自己主动阅读的习惯。”为此,笔者给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如四大名著、四大神话传说、十大名曲、百首名古诗词、百条名言等。
  
  四、赏析写作,回归“写作”之本
  
  1、赏析。
  新课改以来,由于对“满堂灌”的讨伐,使得许多教师不敢理直气壮地运用讲授法了。其实,这种传统的讲授法,在过去不成功的先例,现在也有许多人成功的运用着,如《百家讲坛》、《阅读和欣赏》等。笔者在课外拓展诗词赏析、美文赏析、满分作文赏析、名著片断赏析等赏析课时,由于学生手头没有资料,教师只能通读、通讲,对精要处、精彩处和疑难处,让学生做笔记、讨论,给学生一定时间的“喘气”的机会,给学生以消化知识和整理知识的空间。学生还是特别喜欢上课外拓展课,正应了卢梭说的:“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2、写作。
  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缺一不可。而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写”。由于“写作”被庄严化、教条化,学生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特别严重。笔者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就告诉他们,写作是表达的延伸,是一种快乐倾吐,日记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写日记,初一到初三,从不间断。为了从时间上保证,每天晚读留20分钟写日记。检查日记,只检查篇幅,不查内容,让学生放心大胆地去写。三年下来,学生都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除日记外,笔者坚持每课必写。初一以仿写抄写为主。初二以续写、扩写、改写为主。初三以读后感、书报、时事简评为主。对学生的写作成果,教师不要吹毛求疵,不要横挑鼻子竖挑眼,浇灭学生的写作热情。对学生的写作成果,教师应少挑刺,少批评,应多鼓励,多表扬,多发现闪光点。对学生的写作劳动,教师应求真存异,放宽立意范围,倡导自由表达。
  
  五、课外活动,回归“生活”之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因教室的一扇门,而把学生与世界隔绝开来。”于漪也说:“语文教学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单靠课内是不行的,须课内课外两手抓。”“学生往往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堂上的语文是有限的,可是生活中的语文是无限的。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金矿,教师只有深入开掘,才能满载而归。
  1、竞赛活动。
  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农村学生知识面窄,视野不广,想象不丰富,只有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才能丰富学生的课外语文兴趣。笔者常常举行成语接龙、名句背诵、词语游戏、格言警句大冲浪、剪报交流、讲演比赛、朗诵比赛、小小辩论会等竞赛活动。
  2、办手抄报。
  手抄报是集书法、绘画、文字、排版、剪切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笔者每期安排四期手抄报,让学生尽心尽力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课文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农村中学语文应与时俱进,不断变换教法,但“薄发”更须“厚积”,更须“返本归根”,更须让传统的“慢功夫”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让我们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教语文、踏踏实实铸造语文的生命灵魂。
  
  高续华,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