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人本理念下对中学教育管理的审视

作者:董丽娜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管理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以人为本”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所谓以人为本,实现人本管理,即要求管理者在认清学校工作特殊性的前提下,树立一切活动以人为中心,把人视作能动性的主体,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内在动力作为最高宗旨和终极目的。管理者在管理中确立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和互补性为出发点,使管理对象在明确学校目标和自身职能的同时,自由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然而,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如果我们以人本理念去审视,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中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本管理理念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而并非是一种具体的管理模式。这一理念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它在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具体模式,如情感管理、民主管理、文化管理等。目前,中学教育管理存在很多有违人本理念的问题。
  1、见物不见人的教育质量管理观念
  首先,升学制度催生的“应试教育”观替代了“素质教育”观,使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缺乏较为科学而有效的评价制度,又加剧了教育目标的偏差程度。于是,为了达到升学目的而采取的(或存在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无形中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教育部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也几乎都卷入了“升学唯一”的怪圈中,而那些在升学考试的独木桥上被挤下的人数庞大的青少年却因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而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且总体现状仍在恶化。其次,教育理论失落,实用主义盛行。认为只要达到一定的升学率,就是办学的成绩。反映在教学活动中,为追求分数,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举措变得冠冕堂皇,甚至作为经验相传。最后,教学手段古板陈旧、教学效率相对低下。理论的失落必然导致手段的畸形,由于考试是第一位的,成绩的高低决定着教师水平的高低这一逆循环“定理”的成立,使许多教师不讲究教学艺术。于是,除课内满堂灌外,还把大量精力投向课外,大量占用学生课外时间,学校管理也有意无意地鼓励这一行为。
  2、性化不足的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主要是教学管理机构和教学管理人员去实施完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管理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主要依托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来完成,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完善、健全,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目前,多数学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都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许多制度和内容虽然适应了学校领导或管理者的主观需要,却往往缺失了人性化的成份,且管理越具体,强制力越高,而忽视了柔性,管理的工具性大于人本性,其人本精神失去的也就越多。这种僵化的体制不但束缚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我国现行的中学教学管理模式多属行政管理模式,是凭借行政权力实施行政职能并作为管理决策选择依据的一种管理模式。表现在学校建立了系统的管理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条例、守则等。其特点是具有职责分明的层级权利线,各层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谋其政,但也不越权;具有严格的指令性和权威性,强调上级的权威和下级的服从,带有明显的垂直等级性;具有一整套有力的行政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管理的目的。行政管理模式优点是职、责、权明确,效率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管理秩序化、规范化。体现在教学管理中即为工作目标明确,便于操作和管理。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即容易产生“一刀切”的教条主义,也容易产生互相推诿、扯皮,有时会耽误偶发事件的随机处理,甚至会出现以权谋私的弊端。
  
  二、人本理念下教育管理的途径
  
  中学教育管理要实现人本化理念,关键是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探索人本化管理的途径与方法。实现中学教育管理人本化的途径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新的人本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是人本管理的根本,一切管理制度和一切管理行为都是管理者管理理念的产物。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以学生为本,倡导尊重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它具有三个内容:(1)创建一个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使教育在本质上成为善的。(2)创造一个有人性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和引导学生,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人本教育模式强调学生主体性,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后天发展的巨大潜能,一旦开发得当,就能发展成才。(3)创建一个师生共同得到发展的教育体系,鼓励师生互动发展,教学相长。而“尊重的教育”这一理念的内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和实践“尊重的教育”。
  二是尊重教师,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期望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更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和肯定。教师对精神的满足要求比对物质上的满足要求反应更强烈。如果物质上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可能只是发发牢骚,但工作照样做;如果精神上得不到满足,如领导不尊重、不肯定、厚此薄彼,那就会极大地伤害教师的自尊心。作为管理者,必须要:(1)了解教师的内心需要;(2)尊重教师主人翁地位,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3)激发教师潜能,促进教师发展。同时也应为教师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
  三是完善校长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在中学人本化教育管理中,中学校长的管理理念、素质、人格、管理方法与手段、管理的艺术直接关系到能否实行人本化管理、实施的程度、实施的效果。校长在学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对教师有影响力的是校长的学术水平、道德文化修养、教学经验等,而不是所谓的权力。校长要加强内在素养的修炼,善于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不断学习、研究,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同时要求校长有涵养,有人格魅力,树立个人威信。校长还要把整体利益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办事公正,不徇私情,有角色换位意识,设身处地地考虑教师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
  2、建立规范化、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全面性、规范性、操作性强的学校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上,建立加强“情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通过定期的情感沟通、政治学习、思想交流,广泛联系群众,缩短领导和群众的心理距离,密切干群关系。在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上,实行人性化的“严”制度、“软”管理,严宽结合,情理相济,注重工作效果;以教师、学生为本,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育人环境。建立科学、完善、公开、公正、民主、透明的评价制度,不仅有常规的检查,还要有期中、期末的总结检查,把检查考核评比的结果同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结合起来,以形成教职员工讲奉献、比成绩、争先进的良好风气。
  3、建构以人为本的指标评价体系
  评价是一所学校形成办学模式的重要因素。推行以人为本的办学模式,就必然要创新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1)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推进师生双方主体性发展为最高准则,从根本上改革分数至上的倾向,淡化分数的终结性评价,而注重人的主体性形成。(2)坚持多元智力与多层次多维度发展的评价观,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思想能力培养与人格形成相统一的评价标准。(3)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以个体评价为主。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规范与创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不仅使学生能在学校中得以成才发展,而且使学校名师荟萃,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
  4、做没有管理的管理
  教育管理有法,却无定法。这个无定法就是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作为新世纪教育管理的主要思想之一,从真正树立到具体落实并发挥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目标是要到达没有管理的管理。管理模式由治到不治,由管到不管是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提高自觉性、积极性、互动性,达成心理契约,最终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向人本化管理方向发展。
  
  董丽娜,武汉理工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