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新形势下语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赵高潮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学科的教学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性愈加显现。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最具人文特质的学科。毋庸置疑,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但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学生和家长升学意识的不断强化,学校追求高升学率的呼声不断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脱离育人的实质目的,只是成了高考总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求最大可能地改变现有的语文教学状况。
  
  一、改变学生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往往与老师的要求相差很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存在着认识偏差。由于升学压力过大,对于高考科目而言,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因为语文素养和成绩的提高,不是仅仅学习几本教材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广博的知识,形成丰厚的积淀。思想支配行为,学生这样的认识偏差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耐心加以指导,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认识进行疏导,使其真正领会到母语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消除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错误意识,要学生明白:学好语文,不仅仅只是为高考准备一个决胜的筹码,更是自己今后生活、交际、发展、成长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必要能力。同时,教师必须从自身着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语文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学生学习语文和其它学科的关系,使语文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二、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增加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差,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思想认识上出现问题之外,老师讲授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也是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多,大多表现得思想活跃,喜欢鲜活而有趣的东西。老师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挖掘出教材所选课文的深层内涵和审美情趣,只就文本最基本的字词句做浅层分析,那一定吸引不了学生。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所以,老师在讲课中必须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尽可能地增加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语文能力,而且学到历史、政治、文学、哲学的知识,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如此以来,课堂教学的容量加大了,课堂的文化色彩加浓了,课堂气氛也会显得异常活跃,从而避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沉闷与枯燥,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兴味盎然。
  
  三、力避说教,注重体验。
  
  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对生活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因为生活的内容是丰富鲜活的,生活的内涵是多层面的,用来表现生活的教材文本的题材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而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只是单纯的枯燥的说教不能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现在的中学生对实践活动有着强烈的愿望和兴趣,如果在教学中通过一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文本的深刻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比如,我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总感觉学生对于朱自清先生细腻的笔触和先生笔下对春天的形象描述所表现出的审美品位并不“心有灵犀”。为此,我专门带着学生去野外踏青,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并对自然界进行细致的观察,仔细体会自然赋予人的生命启迪。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春天来临时,世界万物所勃发出的盎然生机,从而对自然与人的关系有了全新的深刻的认识。回过头来,再去读朱先生的《春》,学生因为有了野外踏青的经历,所以就能基于文本产生许多关于春天的联想,对于《春》所表现的深刻思想和审美情趣就有了具体的感触。所以,我认为,注重体验的教育,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学科的教学,因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性,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更需要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情况,做出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赵高潮,教师,现居河南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