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屈原列传》教学反思

作者:薛晓勇




  《屈原列传》是中专语文教材必读篇目,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评价屈原是教学中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定位为:1.整体把握屈原生平;2.掌握生字、词语,扩大语言积累;3.熟读成诵,完成两个语段的背诵。
  目标定位后,在课堂上完成重难点的突破,我的做法是:通读全文,实施三遍诵读。第一遍师生齐读,针对朗读中的生字词语在读中解决读音错误,使学生立即认准字音,不发生纠缠,避免似是而非。第二遍学生齐读,教师监督,达成顺畅朗读全文之目的。此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朗读任务,个别学生朗读发生断句不准,非生字误读等问题,停下予以纠正。第三遍师生齐读,这次朗读不停顿、不纠正。师与生在共同协作的情态下,在共同涵咏的气氛中完成,为整体把握全文脉络,理解文意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进入解读文章阶段,重点解读第三段和第十一段内容,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第三课时进入对屈原评价阶段,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实现对屈原理想,屈原对中国诗歌发展做出的贡献。《史记》为屈原主传的真实意义的分析等,实现知识延伸。
  反思:通过教授本课,有如下反思:
  一、朗读突破字词关。面对《屈原列传》近2000字的古文,字词掌握尤为关键。教学设计中,改学生自读解决字词为三遍朗读,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为讨论完成,改教师布置任务为师生共同赏析文章。三遍朗读,师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愉快中完成任务。第一课时师生在激情奔发中顺利完成字词突破,有效而有得。
  实践证明,文言文教学实施三遍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是课文分析的起点和归宿,在朗读中体味文言文的优美句段,享用古人智慧,领悟文章精华,妙在其中。同时学生徜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之中,学生在自觉中学习,其乐融融。
  二、朗读突破重点关。本文的重点定位在第三段和第十一段。理由是,第三段叙述了屈原创作《离骚》的过程,介绍《离骚》内容,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第十一段交待了屈原的悲惨结局,“怀石自投汨罗江而死”。我把此二段看作是理解全文的“纲要”,突破了这二段,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内容,就是抓住了全文的重难点,解读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学生翻译第三段,讲解第十一段中的比喻句;第二步讨论问题:1.第三段作者是如何评述屈原写《离骚》的原因和目的的?又是如何高度评价《离骚》的?2.第十一段写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有什么作用?3.我们如何评价屈原之死?
  在两步中学生都能借助课本注释,顺利地完成翻译,个别难句教师施以个别指导解决。讨论中学生对屈原之死有如下看法:1.屈原死的值得,因为他忠君爱国,以死唤醒世人,挽救楚国危亡,尽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他的光辉思想千载流芳。2.屈原不必死,他临死前渔父的忠告应作为屈原的处世方法,因为生命是宝贵的,怀石自杀是对生命的放弃。学生认为两种相反的观点都成立,我没有多加评论,仅仅针对珍爱生命,说了“自杀”本身不可取。然后就练习册中第三段阅读回答问题当堂完成。
  三、练习突破延伸关。所谓延伸是在已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对涉及到知识的拓宽、延展。学习《屈原列传》之后很有必要做此项工作。因为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独特,《史记》为屈原做传包含着司马迁的部分思想倾向。中国端午节习俗与屈原有关联,当代人应该继承些什么,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自然被引出,因此“由屈原说开去”就应成为课堂延伸的重要内容,这样做对深入理解屈原,进而熟悉阅读楚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都有意义,对此,我补充如下练习:
  1.作者司马迁由于替李陵辩解,被汉武帝降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把自己受刑而写《史记》同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是并提的,前人在评论《屈原列传》时也曾指出:“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联系作者的遭遇,仔细体会这篇课文的记叙和议论是怎样结合的?
  2.名句欣赏: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追求美政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完善美德
  3.公布消息,韩国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一事,引起强烈反响。
  
  薛晓勇,教师,现居甘肃华亭。